在香港的飲食文化裏,「燒味」是一種很平常、很美味的食物。間中買些叉燒、燒肉回家品嚐,是人生一大樂事。
能與家人一同分享,食物會變得更美味。在「爭吃」的過程中,即使只是平分得一兩塊肉,那滋味卻是回味無窮的。
然而沒人與自已分享的話,佳餚當前,也只會味同嚼蠟,食之無味。
有人覺得一個人吃飯是一件很自在的事,可以靜靜地享受著一個人獨處的時間,沒有人騷擾。但是我卻很害怕一個人吃飯的感覺,總覺得非常孤單。「吃」理應是一種享受,應該與人分享,一起吃吃笑笑,才能吃得開懷。當自己一個人埋頭吃著東西,但旁人卻與家人朋友嘻哈大笑時,倍覺奇怪。
一班人圍在餐桌,邊吃邊笑,你給我一塊「半肥瘦」的叉燒,我給你一塊燒得脆卜卜、外皮帶點焦黑的叉燒,即使只是平平無奇的一塊肉,也會成為一道上菜。
看著別人獨個兒叫一碗「叉燒飯」時,坐在旁邊的我會覺得很難受。
難過的是為什麼他要一個人吃飯;
難過的是為什麼只有他一個人低頭不語,默默吃著;
如果他是吃著其他的菜式,如牛肉、雞蛋、魚肉等等的話,並不會給我一個如此強烈的感覺,或許,是因為「叉燒」有著不一樣的意思吧!
小時候生活環境並不富裕,每天吃著的也只是普通的菜式,蕃茄煮蛋、粟米肉粒、蒜蓉炒菜等已經教我可以吃上幾碗飯,抱著肚子大叫「滿足」。相反,雞、鵝、鴨、叉燒、燒肉等等「上菜」只會在特別日子才會見到它們的蹤跡,因此在餐桌上看到這些「珍貴」的食物時便會加倍的珍惜,定必要與他人一同分享著才叫好。
曾經在某展覽場地欣賞完畢後準備離開,見到一個當值的工作人員在休息,只見他一個人,拿著飯盒,坐在一旁,一口一口的吃著。而他吃著的,剛巧也是一盒「叉燒飯」,看在眼裏,心裏一涼,有著很大的感觸。我們活著的每一天,努力讀書、工作,不就是為了滿足三餐的溫飽嗎?俗語說「辛苦得來志在食」,如果不能好好的享受每一頓飯,豈不是一件很可憐的事?
在街上,我寧願捱餓也不願獨自一人吃飯,在別無選擇下,我只會把食物外帶,買回家吃,也不願別人看到自己一個人孤單起吃著食物。
或許,這叫做「執著」,但這卻是我唯一可以堅持做到的事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