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覺得,現在的學生很幸福,他們得到的機會比昔日多,想得到的,父母亦會盡所能滿足他們,他們(包括家長)所擔心的,是不要輸在起跑線;
亦有人認為,當年的學生(包括我),雖然不是要風得風(當然,亦有少數的是天之驕子),但正因為不是凡事都能如願,要比別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達到目的,捱過苦頭,才會更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我羨慕現在的學生,他們的exposure大、能表現自己的機會亦很多,不過,競爭相對也更大;不過,我更慶幸自己並不是當上這個年代的學生,「想當年」,苦樂參半,亦因此而令我學懂感恩,明白不是所有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得到,一分耕耘,未必有半分收獲,沒有付出,更別妄想有丁點收獲。
天馬行空地想,如果所有背景、人物、性格等通通不變,變的只是時空的交換,我能在這個環境下當上一個稱職的學生嗎?
如果我是現在的學生,我怕自己沒有足夠的「財力」去學東學西、參加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琴棋書畫樣樣皆精、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如果我是現在的學生,我怕自己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面對校內校外的各項活動,努力讀書已很辛苦了,除了趕功課外,還要參與密密麻麻的課外活動,連本是陶冶性情的課外活動,亦只是為了在能「學生履歷」中比別人厚/多一張證書;
如果我是現在的學生,大部份的學習都依賴電腦及網上學習,這會構成另一種壓力,要是連生活費都足襟見肘,哪裡能有閒錢來添置電腦?
如果我是現在的學生,「遊學團」幾乎成了暑期的必然活動,家中如何能撥出一筆錢來給自己遊玩學呢?
如果我是現在的學生,人人也一部智能手機在手,要是款式不夠別人新、不夠別人快,怎麼辦?
雖然,以前的生活刻苦,但卻能從苦中作樂,我會為了能吃到一頓快餐、雪糕等而樂上半天;為了能一嚐雞脾而暗自高興;能上街走一圈已經興奮莫名;反觀現在,物質生活豐富,吃快餐?他們已吃得太多,吃膩了!吃雞脾?想吃便可以吃,哪用等「大日子」才能吃?從來都不怕沒玩具,只怕玩具不夠新、不夠多!上街已經不是新鮮事,年年出國旅行才是「指定動作」!
當學生,不是簡簡單單把書讀好便成嗎?社會越進步,學生學習的方法卻越來越多姿多釆(還是複雜?),像我這名老古董,步伐緩慢,要讀得好成績已經不易,要追上別人的其他「生活」更覺困擾!
慶幸自己是上上上上一輩的學生,物質雖不豐富,但經歷及記憶同樣深刻精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