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要是問自己性格為何(或有何優點)時,總會臉不紅耳不熱地說自己樂於助人。然而,助人的定義頗空泛,是週末在街上買旗?定時向志願團體捐款?為正義而出頭?還是像超人一樣救急扶危?
人長大了,再不敢輕言說自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畢竟,年紀漸長,便越發覺人的渺小,說自己助人,還不是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吧?
大事情上,我未必有足夠的能力去幫助他人(不幫倒忙已經算是萬幸了!),唯有在小事情上略盡綿力,把正能量傳開去。
是日,好日。不知從何以來的磁場,這天十分「吸引」陌生人的「青睞」。
在現今的社會裡,大部份人也活在自我的空間裡,不是低著頭把玩著智能電話,便是塞著耳朵聽音樂、看劇,眼光不曾在他人身上停留過(因此,發哥才說他不怕坐地鐵,因為身旁的人只會低著頭、根本不會看到他!),與外界隔絕。如此一來,可以想像,要是有人在街上需要協助時,可以稱得上是求助無援。人潮如鯽,要截停途人卻比想像中困難。
我喜歡「東張西望」,觀察身邊的人與事。剛巧,就在這一瞬間,跟這名旅客四目交投。當時,他的眼神閃爍發光,猶如在大海中找到一片木柵(沒法子,真的沒有人理睬他啊!),立即把我攔住。我二話不說便停下來為對方指示方向,看到對方眼睛裡閃出一份感激的眼神,真誠地跟自己道謝(有些人真的會在得到「答案」後,頭也不回便走開,說「謝謝」?別開會笑了!),覺得為旅客在香港留下一個不錯的印象而感到無比的恩惠。
及後,又遇上一名視障的伯伯。起初是一名婆婆帶著他(原來他倆並不相識),之後因為她走的路不同,機緣巧合下,由自己及另一位同事接捧。我們毫不猶豫地把他帶到所乘搭的車站,然後轉託在站頭的乘客幫忙(相信在排隊的其他候車乘客不介意被插隊吧!),幸好又遇上一名願意伸出援手的好人幫忙,我們才安心離開。
下班時,在長長的人龍中,又有幸被「選中」,查詢有關巴士路線問題(幸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及路線),自信地回答對方,令對方省回時間。
說實在,只要是能力所及,我是十分享受被別人問路(大前提是自己懂得方向)、幫忙影相等小事情。畢竟,將心比己,當人在外地、人生路不熟的時候,難免會有徬徨無助的時候,要是在這時刻能有好心之人伸出助人之手,不用走「冤枉路」,那是對旅客最窩心的事(比在商店裡說句「歡迎光臨」來得更親切吧!)
在街上,對於那些拿著地圖比劃著的人,我真的常有一股衝動走上前主動問是否需要「指引」,奈何怕自己的熱情嚇怕他人,才刻意的克制自己啊!夠傻了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