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星期五

粗口是與非



近日,城中粗口滿天飛。正確來說,是眾人對說粗口這回事議論紛紛。有人覺得,髒話是表達情緒的方法之一,沒什麼大不了,為何為了是否說粗口而搞得滿城風雨呢?另一邊廂,有人認為,粗口不但侮辱別人、亦侮辱了自己,好端端的,怎麼不以一種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上的不滿而非要講髒話不可?


 


的確,不少人說,當人在極度憤怒的時候,是「需要」把情感發洩出來,否則會憋出病來!我不主張人家說粗口,畢竟,那是一種不友善、不禮貌的表現,否則、電台、電視便不會在出現粗俗的字眼及粗口上加上「特別聲效」了!要是粗言穢語是普通不過的言語的話,那麼,我們便不用在小孩子面前步步為營、每句話也要「飛沙走石」了。


 


我們對如白紙的小孩子呵護備至,一些稍為粗鄙粗俗一點的話也不敢在他們面前說,就是怕他們「搬字過紙」,怕他們學會了後「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過,小孩終有長大的一天,再受保護,也無法把他關在家裡,免不了跟外界接觸,從而知道有髒話的存在。究竟,我們是從何時開始第一次接觸粗口這回事?又是從那裡學會粗口及把它「運用」出來?


 


說或是不說粗口,是個人的選擇。有人覺得這只不過是「助語詞」,加強句子的語氣,沒什麼實質意義,亦有一些人是刻意說出來責罵及侮辱他人。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嘴巴,說潔淨的話或是髒亂;反之,只要你是有耳朵,我們便無可避免地接觸這些話,最後只能選擇性地過濾及篩走不合意的字句。


 


雖說人人也有一張嘴,情緒高漲(或激動)的時候,要加強語氣,「誰敢阻撓」?不過,還是要得看身份及環境:環境對,但身份不對,或是身份對、環境不對的時候,說粗話仍是不恰當。老師可否說粗口,個人來看,跟「中學生應否談戀愛」有著相似的地方: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當事人有其選擇的權利,不過,是否「恰當」,卻是後話。有些人認為,老師也是人,他也有情緒、感覺,在課堂外以自己認為舒適的方法表達情緒,又有何不當?不過,捫心自問,老師這角色,真的只在課室、校園內出現嗎?試想想,要是學生在街上遇到老師,他們可以視若無睹嗎?老師在街上遇上頑皮學生,又會否覺得自己已「下班」,學生在校外的一舉一動也跟自己無關嗎?一天為師,終生為師,即使老師自己不當自己是老師,在學生心目中,他(或她)可能永遠都是自己心中的老師。學生言行要小心,老師何嘗不是?


 


事件越鬧越大、越扯越遠,事件像雪球般越滾越大。粗口對與錯,跟雞與雞蛋的問題如出一轍,公說公有理,沒有既定答案。我們是否需要反思一下?人們是否過於自我,把其他事(如環境、身份)通通放下而只顧自我感受?是否想做便做、想說便說的便是自由?

2 則留言:

  1. 講粗口點都係唔岩的了, 不過呢件事就真係好似想轉移人地視線咁

    回覆刪除
  2. 講粗口是小事一樁?
    http://blog.yahoo.com/_DU56UTLNYBMT6DYEZKNUT6BUI4/articles/1285052/index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