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4日星期五

伯大尼(Béthanie) 之中

參觀完牛棚,便進入伯大尼另一個小天地,從1873年開始成為傳教士的療養院,服務了差不多一百年的它,終於在1974年關閉,之後建築物才售予給置地集團。


 



把門推開,看到米白色的走廊,感覺上,真的很有醫院或療養院的感覺。而現在的分別,卻是沒有了當中的消毒藥水味道,換來的,是一份優雅的感覺。每一道白色的門內,變成學生們的課室與員工的辦公室。


 


繼續向前走,有一道深褐色的大木門,把門推開,原來是一所美麗的小教堂!



這座小教堂面積雖然不大,但卻充滿著歐陸的氣息。這所小教堂是新哥德式設計,前方一看,是一個拱形的圓頂,空間感很強烈 ,一入內,整個人頓時肅然起敬。



兩旁全是一道道彩畫玻璃窗,左面三扇,右面三扇。這些玻璃窗在伯大尼業權出售時被移走。 整個教堂一共有十九扇窗, 輾轉間有些玻璃窗及物品不見了。 在復修期間,幾經辛苦,才尋回當中的九塊玻璃窗。



第一扇。



第二扇。



第三扇。



第四扇。



第五扇。



第六扇。


除了這六扇已有百多年歷史的 彩畫玻璃窗外,還有三扇窗是當年的「真蹟」。它們便是位於教堂中央,圓拱門中央的耶穌聖心圖案與正祭台兩旁的玻璃窗。在聖若翰座座的協助下,學院便按原本圖案複製其餘的十扇窗。



教堂座位兩旁,本是祈禱室或靜修室,現在已把它們打通了。



那一小窗,是當年辦告解的地方。



教堂內一共有三款不同的地磚,見證著不同年代。這是最外的地磚,歷史也最悠久。


這是位於教堂座位下的地磚,你能想像到有多少人曾踏進這教堂祈禱嗎?


還有另一款地磚,看似簇新,但已有數十年歷史,比我,甚至我家人的年紀還要大呢!




你們知道這些石像是誰嗎?


聰明的你,一定能猜出來。沒錯,他們就是耶穌的十二門徒其中四位。 教堂內本應有十二個門徒的石像,可惜,有些在當年遺失了,即使盡了力,也只能找回當中的四個,然而,這四個聖像也只是複製品,他們分別是聖瑪竇、聖多默、聖保祿與聖伯多祿。


 


小提示,這個教堂可以租用來作宗教活動,同時也適合舉行婚禮呢!


 


 


~~~待續~~~

伯大尼(Béthanie) 之中

參觀完牛棚,便進入伯大尼另一個小天地,從1873年開始成為傳教士的療養院,服務了差不多一百年的它,終於在1974年關閉,之後建築物才售予給置地集團。


 



把門推開,看到米白色的走廊,感覺上,真的很有醫院或療養院的感覺。而現在的分別,卻是沒有了當中的消毒藥水味道,換來的,是一份優雅的感覺。每一道白色的門內,變成學生們的課室與員工的辦公室。


 


繼續向前走,有一道深褐色的大木門,把門推開,原來是一所美麗的小教堂!



這座小教堂面積雖然不大,但卻充滿著歐陸的氣息。這所小教堂是新哥德式設計,前方一看,是一個拱形的圓頂,空間感很強烈 ,一入內,整個人頓時肅然起敬。



兩旁全是一道道彩畫玻璃窗,左面三扇,右面三扇。這些玻璃窗在伯大尼業權出售時被移走。 整個教堂一共有十九扇窗, 輾轉間有些玻璃窗及物品不見了。 在復修期間,幾經辛苦,才尋回當中的九塊玻璃窗。



第一扇。



第二扇。



第三扇。



第四扇。



第五扇。



第六扇。


除了這六扇已有百多年歷史的 彩畫玻璃窗外,還有三扇窗是當年的「真蹟」。它們便是位於教堂中央,圓拱門中央的耶穌聖心圖案與正祭台兩旁的玻璃窗。在聖若翰座座的協助下,學院便按原本圖案複製其餘的十扇窗。



教堂座位兩旁,本是祈禱室或靜修室,現在已把它們打通了。



那一小窗,是當年辦告解的地方。



教堂內一共有三款不同的地磚,見證著不同年代。這是最外的地磚,歷史也最悠久。


這是位於教堂座位下的地磚,你能想像到有多少人曾踏進這教堂祈禱嗎?


還有另一款地磚,看似簇新,但已有數十年歷史,比我,甚至我家人的年紀還要大呢!




你們知道這些石像是誰嗎?


聰明的你,一定能猜出來。沒錯,他們就是耶穌的十二門徒其中四位。 教堂內本應有十二個門徒的石像,可惜,有些在當年遺失了,即使盡了力,也只能找回當中的四個,然而,這四個聖像也只是複製品,他們分別是聖瑪竇、聖多默、聖保祿與聖伯多祿。


 


小提示,這個教堂可以租用來作宗教活動,同時也適合舉行婚禮呢!


 


 


~~~待續~~~

2008年1月3日星期四

日曆


一年之計在於春。二零零八年剛開始,是時候計劃一下未來一年的目標,充分利用每一刻的時光。同時,在新的一年,有一樣東西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日曆。


 


日曆除了提醒我們每一天是什麼日子外,最大的作用便是給我們看到整年的「時間表」。看著它,便可以好好的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


 


每逢接近年底的時間,很多人也開始四處張羅各式各樣的年曆與日曆,最普通不過的便是大大的「福」字掛曆。一個大大的「福」字在紅色紙板的襯托下,更能突顯它的氣勢。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傳統的日曆。回想起小時候,家中一定有一個「紅綠/紅黑」日曆,平日(星期一至星期六)便會以綠色或黑色來代表,週日或假期便會以鮮艷的紅色來代表。當看到紅色的日子時,便是「休息日」,也是人們每天期待的日子。而我,最期待的卻是每天早上醒來,親手把昨天的「日子」撕掉,因為這動作每天只能做一次,要是給別人「捷足先登」的話,那天便不能再把日曆撕掉,要多等一天才可,其珍貴之處,與剛購買電器後把開紙皮箱爭著把玩內裏的「波波紙」一樣。


 


然而,傳統的日曆最差的地方便是紙質太薄,本想把撕下來的紙循環再用,當作草稿紙用時,即使只用筆輕力地寫,很容易便會把紙弄穿,最後變成一張「千瘡百孔」的廢紙。


 


另一方面,撕掉日曆也很花心思的,一不小心,便會把整個日曆弄得一團糟。最興奮的時候,便是成功地把一張日曆紙「完整」地撕下來,可以算是在無聊事中找尋快樂的好例子。


 


慢慢地,這些傳統的日曆便漸漸被人淘汰,即使在街上看到也未必會看它一眼,更莫論會把它買回家了。


 


正因為日曆會用上一年時間,選擇一個既美觀又實用的日曆,便可能要多花一點心思了。


 


二零零八年才剛開始了兩天,看著簇新的日曆,是充滿希望、充滿鬥志的,希望這種心情能維持下去,直到年底。


 

日曆


一年之計在於春。二零零八年剛開始,是時候計劃一下未來一年的目標,充分利用每一刻的時光。同時,在新的一年,有一樣東西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日曆。


 


日曆除了提醒我們每一天是什麼日子外,最大的作用便是給我們看到整年的「時間表」。看著它,便可以好好的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


 


每逢接近年底的時間,很多人也開始四處張羅各式各樣的年曆與日曆,最普通不過的便是大大的「福」字掛曆。一個大大的「福」字在紅色紙板的襯托下,更能突顯它的氣勢。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傳統的日曆。回想起小時候,家中一定有一個「紅綠/紅黑」日曆,平日(星期一至星期六)便會以綠色或黑色來代表,週日或假期便會以鮮艷的紅色來代表。當看到紅色的日子時,便是「休息日」,也是人們每天期待的日子。而我,最期待的卻是每天早上醒來,親手把昨天的「日子」撕掉,因為這動作每天只能做一次,要是給別人「捷足先登」的話,那天便不能再把日曆撕掉,要多等一天才可,其珍貴之處,與剛購買電器後把開紙皮箱爭著把玩內裏的「波波紙」一樣。


 


然而,傳統的日曆最差的地方便是紙質太薄,本想把撕下來的紙循環再用,當作草稿紙用時,即使只用筆輕力地寫,很容易便會把紙弄穿,最後變成一張「千瘡百孔」的廢紙。


 


另一方面,撕掉日曆也很花心思的,一不小心,便會把整個日曆弄得一團糟。最興奮的時候,便是成功地把一張日曆紙「完整」地撕下來,可以算是在無聊事中找尋快樂的好例子。


 


慢慢地,這些傳統的日曆便漸漸被人淘汰,即使在街上看到也未必會看它一眼,更莫論會把它買回家了。


 


正因為日曆會用上一年時間,選擇一個既美觀又實用的日曆,便可能要多花一點心思了。


 


二零零八年才剛開始了兩天,看著簇新的日曆,是充滿希望、充滿鬥志的,希望這種心情能維持下去,直到年底。


 

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伯大尼(Béthanie) 之上

位於薄扶林道的古建築伯大尼(Béthanie),在1875年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建成,作為傳教會士休養之所,啟用了差不多一世紀後關閉,之後成為政府建築物。


 


2003年,立法會批准香港演藝學院將伯大尼及隔鄰的牛棚進行復修工程,然後作為其分校舍。


 


前身為牛奶公司牛棚,現在改建為惠康劇院,成為演藝學院轄下電影電視學院的教室。除了有教學設施外,伯大尼還有兩個表演場地、一個展覽廳、一個小教堂以及一個博物館。


 


伯大尼本分為兩部份,一面是伯大尼,是為巴黎外方傳教會士提供休養的地方;另一面是前身屬於牛奶公司的兩座八角形牛棚。它的創辦人是一名醫生,設立牛棚的目的是為當時的香港人提供既平宜又衛生的牛奶及奶類製品。


 


1974年這所休養所便停止運作,把它賣給置地集團,其後在1975年交還給香港政府,最終在1981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其間,伯大尼曾被香港大學管理,也曾作出版社儲存書籍之用。出版社其後在1997年搬離。直到2003年,香港政府將伯大尼與隔壁的牛棚一拼給予香港演藝學院使用,經過復修後,便成為現在眼前的伯大尼了。



經過一條斜路,便會到達昔日牛奶公司的牛棚。


 



經過復修後,牛棚已成為展覽館。



進入牛棚,當然少不了「牛牛」的出現。



「牛奶罐」與稻草。當時的牛棚,與現在看的是一樣,沒有改建呢。


 


為了紀念當時的一頭優質的乳牛Yetske,還特意仿照牠造了一頭模擬牛紀念牠。大意的我,竟然忘記拍下牠!真遺憾!


舉頭望,牛棚有一個呈現一個八角型的天窗,很有特色。



接著便走到第二個牛棚,現在改建為惠康劇院,以作表演、電影放映之用。



台上放了一座鋼琴,以方便表演之用。



離開了牛棚,便到隔壁的伯大尼參觀了。當中的一磚一瓦,也是盡可能保持原貌,因此,為復修時增添不少難度。



當年的建築設計充滿著古典的氣息,為當年在這裏休養的傳教士提供了一個優美而舒適的靜養地方。



連欄柵也十分典雅。



門楣上寫上一行取自若望福音的拉丁文(意思是「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



門上有「ME」的標記,是當年教會的簡寫。


 


 


把門打開,昔日的休養所已經不復再,內裏會是怎樣的呢?


 


下回自有分解。


 


 


~~~待續~~~

伯大尼(Béthanie) 之上

位於薄扶林道的古建築伯大尼(Béthanie),在1875年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建成,作為傳教會士休養之所,啟用了差不多一世紀後關閉,之後成為政府建築物。


 


2003年,立法會批准香港演藝學院將伯大尼及隔鄰的牛棚進行復修工程,然後作為其分校舍。


 


前身為牛奶公司牛棚,現在改建為惠康劇院,成為演藝學院轄下電影電視學院的教室。除了有教學設施外,伯大尼還有兩個表演場地、一個展覽廳、一個小教堂以及一個博物館。


 


伯大尼本分為兩部份,一面是伯大尼,是為巴黎外方傳教會士提供休養的地方;另一面是前身屬於牛奶公司的兩座八角形牛棚。它的創辦人是一名醫生,設立牛棚的目的是為當時的香港人提供既平宜又衛生的牛奶及奶類製品。


 


1974年這所休養所便停止運作,把它賣給置地集團,其後在1975年交還給香港政府,最終在1981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其間,伯大尼曾被香港大學管理,也曾作出版社儲存書籍之用。出版社其後在1997年搬離。直到2003年,香港政府將伯大尼與隔壁的牛棚一拼給予香港演藝學院使用,經過復修後,便成為現在眼前的伯大尼了。



經過一條斜路,便會到達昔日牛奶公司的牛棚。


 



經過復修後,牛棚已成為展覽館。



進入牛棚,當然少不了「牛牛」的出現。



「牛奶罐」與稻草。當時的牛棚,與現在看的是一樣,沒有改建呢。


 


為了紀念當時的一頭優質的乳牛Yetske,還特意仿照牠造了一頭模擬牛紀念牠。大意的我,竟然忘記拍下牠!真遺憾!


舉頭望,牛棚有一個呈現一個八角型的天窗,很有特色。



接著便走到第二個牛棚,現在改建為惠康劇院,以作表演、電影放映之用。



台上放了一座鋼琴,以方便表演之用。



離開了牛棚,便到隔壁的伯大尼參觀了。當中的一磚一瓦,也是盡可能保持原貌,因此,為復修時增添不少難度。



當年的建築設計充滿著古典的氣息,為當年在這裏休養的傳教士提供了一個優美而舒適的靜養地方。



連欄柵也十分典雅。



門楣上寫上一行取自若望福音的拉丁文(意思是「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



門上有「ME」的標記,是當年教會的簡寫。


 


 


把門打開,昔日的休養所已經不復再,內裏會是怎樣的呢?


 


下回自有分解。


 


 


~~~待續~~~

2007年12月31日星期一

回顧二零零七

轉眼間,二零零七一下子就過去了,二零零八年快將到來,也是一個時候給自己作一個反省過去、展望將來的好時機。


 


回想過去的三百六十四個晝夜,喜也有、悲也有、刺激也有、開心也有,就像廚房內的五味架一樣,甜、酸、苦、辣,樣樣齊。的確,當時的心情會因此而有起伏,時而開心,時而失落,但當時間過去,或是事情告一段落後,再次回望,便會發覺當時的事情並不如自己想像中可怕,雖然當時的痛苦只有自己知,但雨過便會天晴,就如哭過、傷心過後便會展露笑容一樣。當初的失望,便是以後日子的原動力,沒有經過痛苦的路,是不會明白幸福的甘飴。


 


當日的挑戰,便是為明天鋪路,為明天的成功而作一個踏實的台階。


 


作為回顧,少不免要提及自己過去一年做過什麼,有什麼不足,來年對自己要有的要求與期望等等。要數真正做過的事並不多,每天仍是努力工作,努力活好每一天。看回去年自己定下的目標,有些已經達到,有些仍是在進行中,有些更是仍未達標的。對於那


些已經實行中的計劃,我會努力把它們繼續做下去;至於那些仍在表列內,尚未成功的目標,在二零零八年裏一定要把它們盡力達成。


 


在這一年裏,原來我已不知不覺中做了很多以前從未做過的事:學做蛋糕、學打壁球、甚至從沒想過會下決心去學習駕駛!這全都是在我意料之外的。


 


另一方面,工作上有點突破,雖然工作量多了,時間越來越不夠,卻給予我很多挑戰的機會,面對不同的難題,在解決難題中獲得滿足感。雖然工作上有時令我有點疲累及擔憂,我也不知道我將能承受到多大的壓力,但我知道,只要有一天我仍是做著這份工作,我就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人,盡力把工作做好。


 


至於生活方面,自覺身邊仍有很多事情是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外,話雖如此,但我仍是會盡能力做好做公民、做女兒、做朋友的本份,令身邊的人感受到喜悅。


 


我對自己仍有很多不滿,不是因為不知足,而是不想因為知足而變得自滿,不進則退。我要時刻告誡自己不要自滿,不要因滿足一時的快樂而變得飄飄然。只有不斷的改善自己,才會有進步的空間,才會令自己一步一步的邁向成功的道路。


 


我感恩,因為我有事事保佑著我的天主;


我滿足,因為我有一個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媽媽;


我快樂,因為我有支持我的朋友;


 


但這不足以令我只滿足於此,因為別人的付出而令自己快樂;同樣地,我也要比以前做得更好,不要令他們失望。


 


去年的寄望仍會保留,不會作出刪減,相反,要把自己的目標定得更遠,只有朝著目標走,才能看見自己是否有進步。


 


二零零八將要來了,你準備好了沒有?


 


在此,我衷心祝福每一位在來年過得更開心,生活更愉快,所有以往的不快,就像水流一樣,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光陰!


 


願你們天天都能活在快樂下,秒秒都笑口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