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薄扶林道的古建築伯大尼(Béthanie),在1875年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建成,作為傳教會士休養之所,啟用了差不多一世紀後關閉,之後成為政府建築物。
在2003年,立法會批准香港演藝學院將伯大尼及隔鄰的牛棚進行復修工程,然後作為其分校舍。
前身為牛奶公司牛棚,現在改建為惠康劇院,成為演藝學院轄下電影電視學院的教室。除了有教學設施外,伯大尼還有兩個表演場地、一個展覽廳、一個小教堂以及一個博物館。
伯大尼本分為兩部份,一面是伯大尼,是為巴黎外方傳教會士提供休養的地方;另一面是前身屬於牛奶公司的兩座八角形牛棚。它的創辦人是一名醫生,設立牛棚的目的是為當時的香港人提供既平宜又衛生的牛奶及奶類製品。
在1974年這所休養所便停止運作,把它賣給置地集團,其後在1975年交還給香港政府,最終在1981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其間,伯大尼曾被香港大學管理,也曾作出版社儲存書籍之用。出版社其後在1997年搬離。直到2003年,香港政府將伯大尼與隔壁的牛棚一拼給予香港演藝學院使用,經過復修後,便成為現在眼前的伯大尼了。
經過一條斜路,便會到達昔日牛奶公司的牛棚。
經過復修後,牛棚已成為展覽館。
進入牛棚,當然少不了「牛牛」的出現。
「牛奶罐」與稻草。當時的牛棚,與現在看的是一樣,沒有改建呢。
為了紀念當時的一頭優質的乳牛Yetske,還特意仿照牠造了一頭模擬牛紀念牠。大意的我,竟然忘記拍下牠!真遺憾!
舉頭望,牛棚有一個呈現一個八角型的天窗,很有特色。
接著便走到第二個牛棚,現在改建為惠康劇院,以作表演、電影放映之用。
台上放了一座鋼琴,以方便表演之用。
離開了牛棚,便到隔壁的伯大尼參觀了。當中的一磚一瓦,也是盡可能保持原貌,因此,為復修時增添不少難度。
當年的建築設計充滿著古典的氣息,為當年在這裏休養的傳教士提供了一個優美而舒適的靜養地方。
連欄柵也十分典雅。
門楣上寫上一行取自若望福音的拉丁文(意思是「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
門上有「ME」的標記,是當年教會的簡寫。
把門打開,昔日的休養所已經不復再,內裏會是怎樣的呢?
下回自有分解。
~~~待續~~~
迷女.... 你連「拉丁文」都識!
回覆刪除我只懂「拉屎文」啊!
好靚啊,返左咁多年u,竟然唔知有個咁的地方,真係失禮。
回覆刪除哈哈 ... 如果唔係妳都唔知有呢個地方!
回覆刪除很美的一個地方呢,是在那裡的?很想去呢,一般市民能進去的嗎? 新年快樂迷失女孩。元旦,聖誕,黑兔都是留在家一個人過呢,唔,有些獨居老人的感覺,哈哈。那迷女呢?怎樣過?
回覆刪除吽吽。。咁好嚟探鵝呀,咀啖先!
回覆刪除。 唔 。。。。 啪 。
哇!我也是看你的卜才知道有這地方!
回覆刪除the european design is very nice! Inside the buildin is all history, if anything things broken in therr, not sure they can repair or not....
回覆刪除白色建築物好靚
回覆刪除真係唔講唔知有呢個地方... 依家得個擺字嗎(因為二級文物)?
回覆刪除好有復古風情啊
回覆刪除一般人可以內進嗎?很幽雅的環境啊!
回覆刪除迷迷,多謝妳帶我們參觀這個地方,古典又優雅,還有細緻的旁述
回覆刪除乜原來香港有啲咁o既地方? 真係唔豬喎...
回覆刪除真係唔知有 d 貢有特色既建築物添...
回覆刪除這個建筑物應該重修和保養很多次了
回覆刪除呢度真係好靚呀! 係咪人人都可以隨時進入去參觀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