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看作是酒店」這句話,相信是不少長輩們對那些經常夜歸(甚至不歸)家的人的評語。酒店,並不是家,亦沒有人願意以酒店為家,只因酒店是冷冰冰,沒有家的感覺,極其只能算是一個給人暫時休息的地方。
有家有室的人,響往酒店的生活,全因不用理會是否需要執拾房間,每天定時有專人前往房間進行清潔,令人達到賓至如歸的感覺。然而,對於一些經常需要往返兩地的人來說,酒店只不過是一個棲息的地方,住在房間裡的人,只不過是一名過客,可以選擇的話,相信他寧願住在自己的「小蝸居」裡,也不願長期享受這種「上賓」的招待。
誰會想到,地產商會有此一著,竟然想得到分拆酒店來出售?而更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竟然有不少人願意買下它!先別說法律上是否有漏洞、業權上是否有問題,一聽到有此新聞,腦海裡已有無數個問號:
1) 買酒店的其中一個「房間」,付出了金錢,業權該屬於業主(買家),業主該擁有對物業的某些主導權,但對於新購的「房間」卻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裝修、不能改動間隔,付出了金錢,卻成了一個沒有自主權的業主,不是很笨嗎?
2) 雖然成了業主,但自住卻同樣需要繳交租金(只是酒店最後會把租金退回),麻煩一蘿蘿!
3) 酒店保安雖然嚴密,但畢竟陌生人眾多,出入的大部份是過客,昨天的鄰居可能跟今天的完全不同。雖然每間房間也有獨立的門匙,理論上沒有住客的允許,職員是不可以隨便進入,但別忘記,酒店總會有房間的後備門匙(否則怎進行清潔?),要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潛入房間,也是易如反掌;
4) 要是酒店突然倒閉或停辦(現今的社會,連百年老字號也可以瞬間倒閉,實在沒有「永遠保證」這回事),作為業主,豈不是「有家歸不得」?
5) 雖然現在的銷路好像不錯,不消一會便把「房間」賣光光(甚至要加推),但誰能預料得到日後買賣的流動性?我不是提倡炒賣,但現實一點來想,要是他朝一天需要賣樓或搬屋的話,它會否乏人問津,有價無市?要是急需現金周轉的話,豈不是成了自己的絆腳石?
如此一來,未見其利,已有無數的疑問與未知數,貿然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萬一當中有什麼閃失或差池,豈不是血本無歸?倒不成最後又向政府投訴施壓,要求政府出手幫忙一眾「苦主」?
星級的家,不是隨隨便便的可以「買」回來,當中涉及太多變數。要冒險來擁有它,實在要三思。
奸商
回覆刪除擺明d人就係想搵下一個傻佬摸貨摸左佢...
回覆刪除香港就係亡喺呢D奸商手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