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是中國人(尤以南方人為主)的主要食糧,有「米氣」到肚才感到飽足。縱然口口聲聲說一天、兩天、三天不吃飯也沒所謂,樂得以雜糧充當主糧,然而,當久久沒有嘗過米飯之香時,到最後,還是渴望吃一口米飯,這就是中國人(南方人)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糴米」的經驗?即使沒有,但也知道買米回家的過程吧?正因為白米是我們的主要糧食,想當然的希望每口米飯都是香軟好吃。口味這回事,各有喜好,有人喜歡吃香口軟熟的飯,有人卻不喜歡水份太多的米飯(雖然個人覺得,硬飯真的很難吃啊!),因此,每家也有其一套自家的煲飯「配方」,看似大同小異,但多一點水還是少一點水,對整窩米飯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習慣了吃某一牌子的白米,便很難轉投另一牌子的懷抱。以一家人為例,一包白米,動輒也以公斤來計算,要是買了一包不合口味的白米回家,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裡(至少一頭半月吧!)便要千方百計(例如,混合其他白米,俗稱「溝米」)把它變得容易入口一點 (倒不成把它丟掉吧?),好不容易才把它吃完。以免天天硬著頭皮吃飯,哪怕是某牌子大減價,也不會貿然「轉米」。即使要嘗試改變口味,也寧願「小試牛刀」,先買小包裝回家,以減低「風險」。
成年人,面對不合口味的食物,還可以勉強「改變」或忍受一下,但對於小孩子(甚或嬰幼兒),卻完全是兩碼子的事。雖然,小孩子的口味,是可以從小訓練出來,然而,他們畢竟是年幼無知,耍性子是家常便飯,當食物不合他們的心意時,他們便毫不留情地緊閉自己的嘴巴,即使拿著鐵筆、手執雞毛撢子來脅迫,他們也絕不屈服。
嬰兒以奶為主要食糧,是正常不過的常識。雖然,眾人皆知母乳是對嬰幼兒是最好(近年以母乳餵哺的好媽媽也越來越多),但因著種種原因,不是每個嬰幼兒也能享用母乳,因此,奶粉便成了他們的主要食糧(每次聽到有些人說「奶粉不是必須呀!」、「何不以母乳餵哺?」等,腦海便出現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坊間說,某些牌子的奶粉很容易令小孩「上火」(令他們「便便」有困難),雖然不少醫護人員也相信,任何一隻牌子的奶粉,營養也該大同小異。然而,嬰孩的口味有多獨特刁鑽,只有當過父母的才會切身地體會得到。加上,每個小孩的腸胃及健康各有不同,縱然吃著同一牌子,小孩的吸收能力與效能也不一。當父母的,只望小孩「吃睡拉玩」得好,再辛苦也是滿足的,貿然為子女改口味、轉奶粉,還是可免則免吧!
看著現在的父母,為了子女的「糧餉」而四處奔波,擔心買不到子女要吃的奶粉而「斷糧」,嬰幼兒在毫無選擇下被迫面對新一代「糧食荒」,實在有點難過。究竟是供不應求,還是供求失衡?看著一車又一車「螞蟻搬家」式的水貨客,究竟是「促進經濟」還是擾民礙事?相信不少人不止耳聞,甚至目睹如人牆般高的「花花」朱古力、百億乳酸菌飲品等在街上上落貨的壯觀場面(他們不是送貨到超市或連鎖店,而是「大手買入」運回國內的「大客」)。不禁在想,我們買不到朱古力、飲不到酸菌飲品,也只不過是等閒之事,畢竟,這不是必需品,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不吃它們也不會餓死。但對於嬰幼兒來說,奶粉就是他們的一切,沒有奶粉,他們便沒有糧食!他們不懂反抗,只能以哭來「投訴」!將心比己,成年人面對不喜歡的食物也盡可能「避之則吉」(例如,對新牌子的白米的信心有所保留),更何況是那些還在繈布中的嬰孩?為了果腹,被迫轉奶、戒奶、甚至斷奶,又於心何忍?總相信,為人父母者,不會因為價錢平貴而決定是否為子女轉奶粉,而是擔心他們未能適應新奶粉而出現不同的狀況而已。只要吃得寶寶白白胖胖,再貴再難買,父母也義無反顧地為子女「撲奶粉」吧!
以往大家也笑言,有子女後便要努力儲「奶粉錢」,只可惜,時而勢逆,手上縱有「奶粉錢」也不見得一定得到一罐奶粉。一「罐」難求,希望各父母在擔心子女能夠健康成長之餘,首先不用再為「撲奶粉」而煩惱吧。
d水貨客都真係幾擾民呢
回覆刪除全世界都比呢班人搞到TUM TUM轉,神憎鬼厭...
回覆刪除同意AN仔,所以唔好怪我地開口埋口自稱香港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