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

知少少



一個人,究竟專注在某一範疇、建立某一專長為好?還是如蜻蜓點水般,攝獵每一個範疇,好能從一個全面的角度去看事物?


 


有些人,雖只略懂皮毛,卻最愛班門弄斧,喜在人前出風頭,在他人面前,顯示出自己有多麼的學識淵博。表面上看似每樣事也知曉,其實卻是只得空殼,虛有其表,一旦稍為說得深入一點,便會知其底蘊、見其真章。不過,這些人卻多是懂得在何時進退,任憑他吹噓得如何天花龍鳳,也能在「適當」時候「見好便收」,「收放自如」的技倆,簡直技驚四座!


 


坊間「知少少、扮代表」的人多的是,只要細心地聽其言、觀其行,不難發現他們是隱藏實力還是虛有其表。


 


對每件事情有一點認識,其實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腦海裡已有一個基本概念,不會輕易被人家的三言兩語而蒙騙過去。可是,要是只依仗僅有的知識而無限誇大,最後,終究會被看穿真偽、因為說話空洞無物而被人鄙視看輕。


 


我喜歡實在的感覺,單憑片言隻語而把自己包裝得「美輪美奐」,我做不來。畢竟,自己的臉皮薄(我是那種「選擇性」臉皮薄的人),要厚著臉不停吹噓自己而面不改容,實在有違自己的本性。唯有掌握實質的知識或資訊,方能理直氣壯地把話說出口。面對不太確定的提問,心中自會產生一種虛空與無助感。為了填塞這份不安感覺,只好加把勁把令自己「知得更多」,才會更放心。要是知道自己內裡只有「半桶水」的話,「心虛」便漸漸浮現在面上,要掩飾那張快要臉紅耳赤的面孔,巴不得立即鑽進地洞裡啊!


 


要是「知少少」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以最少的資源(或能力)來達到目的及成效,我這種需要「百分百肯定」才能安心做事的人,就是一名徹頭徹尾的笨蛋了。當人家只需要付出丁點兒的努力,再加上自吹自擂便能成就大事,省時省力,事半功倍。反觀自己,卻是費盡力氣才得到類似(接近)的效果,事倍功半,真是愚笨。


 


即使有幸知得比別人多,也不敢誇下海口,更何況自己只是一個略懂皮毛的小人物? 看來,將勤補拙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可是,自己是一個懶惰的人,要補拙,也得再費點力氣了。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回到五歲

近月,聽得(及說得)最多的一句說話是:「我得五歲咋!我咩都唔識架!」(對白來自一個廣告),模仿著廣告中小孩的聲調及語氣,不論是聽者還是講者,都不禁笑得人仰馬翻。


 


的確,一個五歲小孩懂什麼?懂得玩耍?懂得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懂得駁斥父母?懂得寫自己的名字?


 


有時候,我們會高估小孩子的能力,以為他們的思想、行為跟一名成年人無異,繼而把種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加諸在他們身上,卻忘記了他們只不過是一名初生之犢,未有足夠的能力與思維來應付各種要求。與此同時,我們卻大大低估了小孩子的學習能力,以為他們年紀還小,事事作出幫忙,窒礙他們人從學習中成長的機會。


 


不禁在想,我們雖然已離開「五歲」的光景很遠很遠,思想也成熟不少。但當中有多少人還能保持這份坦率而直接的赤子之心?


 


五歲孩童,在面對成年人的事時,當然可以說什麼也不懂。但當我們過了更多更多的五歲時,我們又是否再敢於說「不懂」呢?


 


不禁「再」多想,生活上的「五歲」孩童,再無知也只會被視為天真;但工作上的「五歲」(甚至更短的時間),卻已被視為一個無所不知的「成年人」了:


 


工作了五天,人家已認為你對公司的運作有一定的認知;


工作了五月,人家覺得你事無不知;


工作了五年,人家更覺得你是「通天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換句話說,說「不懂」、「不知」、「不會」的機會是微乎其微!再準確一點來說,時間越長(或年紀越大),別人能接受自己說「不」的機會也變得越低!


 


然而,想深一層,世上豈有一個人能知曉所有事?對某事宜或範疇不太熟悉,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人總是有一種錯覺,認為一個人的知識及經驗是跟年齡、年資、身份有著必然的關係。的確,隨著歲月的過去,人的經驗理應有所遞增,但是,要得到這份經驗,也要通過接觸、訓練及學習才能得到,而不是天生便有。舉例說,從小到大也是以中英文溝通,忽然有人跟自己說德文,豈能明白當中的意思?又例如,在工作上,一向只接觸某層面的事物,忽然有人前來問另一個從未接觸過的事,又如何答得上呢?


 


或許,以上的例子比較極端,然而,當環顧周遭發生的事,也不難發現,類似的事情正在不斷重複發生。可惜,當人越大,說「不」的勇氣卻越少(某程度上,或許是面子問題吧?)。向人說「不」或「不懂」,彷彿是向別人承認自己能力未達標,為了「挽回」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撐下去,想盡法子把問題解決。


 


因此,當廣告中的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因年紀小而不理解某些事,是自然不過之事,旁人不能因此而怪罪於他,這份天真,正好觸動不少人的神經(包括自己在內),只因不少人也深深體會到,年齡的大小,雖不是經驗的保證,卻偏偏是人家以此作為埋怨及指摘之理由(例如,「咁大個人都唔識?」、「你點會唔知?」)


 


既然不能在正經八百的時候說自己不懂、不知,唯有在閒暇時,無無聊聊地以此作為抒發的渠道。原來,能理直氣壯、面不改容地說「我得五歲架咋!我咩都唔知架!」,是一件樂透的事呢!

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轉季小堅持



天氣,從來都是變幻莫測。縱然天氣預測有多準確、人們的準備有多充足,當天氣一轉時,人便得重新適應溫度上的改變,從而改變生活習慣。四季流轉,根本就是一件如此的理所當然的事,可是,每次面對轉季的時刻,仍然難免帶點苦惱。


 


轉季時份,忽冷忽熱,以為天氣已轉冷,故特意多添厚衣,卻偏偏熱得冒汗發燙;反之,以為天氣還是暖洋洋的時候,卻被一陣寒風吹得直抖腳,只能怪自己,無論穿上什麼衣服也是「衣不稱身」。因此,在轉季換衣裳的日子,我總是後知後覺的一撮人,未到最後一刻也不會轉換裝束。


 


除了轉季換裝的煩惱外,洗澡也是一大煩惱。


 


有些人,不論天氣是熱還是冷,一年到晚也能以冷水洗澡,他們相信這能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身體自能壯健起來;相反,有些人,為免著涼生病,不論天氣有多炎熱,他們仍是以熱水沐浴。相信不少人,也是介乎兩者之間。


 


近日氣溫驟降,真正的開始感受到冬季正逐漸迫近而炎夏卻早已遠去(現在已是十一月底,當然再不是夏天了!真不想面對時間流逝的事實啊!)。洗澡時,更是「考驗」自己的時刻。整個夏季以冷水沐浴,是一件多麼暢快的事啊!要是因溫度稍為下降而立即轉以熱水洗澡的話,不是有點虛弱嗎(我承認,自己滿腦子都是這些荒謬的歪理)?總覺得,能堅持多一天(以冷水洗澡)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自己曾堅持過,直到身體再不能抵受冰凍入骨的感覺為止(很變態、很自虐吧?)。因為深知道,一旦水溫轉了,便再也「回不了頭」(至少,直到明年轉季為止),因此,除非真的開始寒風刺骨,否則,我仍是堅持不變呢!


 


真想知道,這份堅持還能維持多久?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星中之星



一個搗蛋頑皮的人,被視為「反斗星」;


一個能為別人帶來好運的人,被視為「福星」;


一個處處跟人作對的人,被視為「剋星」;


一個常常為他人帶來災難、招惹麻煩的人,被視為「災星」;


一個助人為樂、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被視為「救星」;


「星」,有好亦有壞,未必每一顆星也能發光發亮,不是每顆星也是希望的源頭。話雖如此,在生活中,偶然也會遇上迷茫的一刻,要是在這時候遇上一些好心人,彷如一盞明燈在指引出路、在黑暗中為自己帶來光明,再不用擔心自己迷失在恐懼不安的日子裡。在最徬徨無助的時候,有人伸出雙手助自己一把,縱然那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已教人銘記於心,一生難忘。畢竟,要做到雪中送炭,比落井下石來得更難。


 


有沒有遇過一些人,只要他()在附近,便有一種俗稱「心也定了」的安全感覺?這人或許未能真正的幫上什麼忙,然而,只要有他()在,他(她)便能使人安心,無助感更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誇張一點來說,他()的頭上彷彿有一道光環,只要有他(她)在,事情自能順利解決,「You are my STAR」更幾乎衝口而出呢!


 


要成為別人「心中之星」,並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做到。相反,這是從日常的生活點滴中,慢慢累積起來的功勞。每人也希望身邊出現有利自己的lucky star,與此同時,有沒有想過,與其坐下來等待自己的「幸運星」出現,何不先成為別人的「幸運星」呢?能以一己之力來幫助別人,不把別人拒諸門外,把親切友善的一面展露於人前,助人精神得以延續,薪火相傳?


 


模範在前,總希望自己能從中學會「一招半式」,即使未能升格為人家的幸運星,最低限度,也不要成為「犯眾憎」的「討厭之星」吧!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以反話反擊



面對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們會憑常識、以常理來回答。發問者,心裡早已預設了標準答案,只要你是一個「正常人」,所選擇的答案,自然跟他們的答案相距不遠。要是他們刻意引導我們回答他們預設答案的話,從而達到他們的某些目的,更是易如反掌。


 


簡單而言,他們就是作出一些明知故問的問題,例如:肚餓是否需要吃飯?累了是否需要休息?「踎低起身是否見頭暈」?要是如實作答,發問者便可以繼續進行他們既定的「計劃」。


 


不知道大家是否經常遇到一些連機構名稱也聽得不清不楚的「問卷調查」?而當中的問題卻是一些跟社會民生「息息相關」的熱門話題?


 


你覺得現在的交通費用是否高昂?


你是否覺得現在生活指數很高?


你有否為未來生活而擔憂過?


 


要是以上的答案全都是「是」的話,恭喜你,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正常人。


 


可惜,問題的核心,並不是測試你是否正常人一名,而是從問題引導及吸引你繼續聽他們的銷售產品:為自己財富增值(下刪五千字‧‧‧)。當然,當相同橋段被重複使用一萬次後,再笨的人,也不再上當,還未聽畢第一條問題便已狠狠地掛線。又或是,他們假設你曾作有關調查,只是「貴人事忙」而忘記了(嘩,真是謝謝他們的「溫馨提示」啊!),接著,又是既定的推銷技倆。


 


無論在何時何地,這些電話也是厭煩難耐的,最後下場仍是一樣:掛線,分別只是以什麼方法來把他們「擊退」而已。繁忙時,當然二話不說的掛線(但無論如何狠心,他們仍像一隻討厭的蒼蠅,死纏難打,久不久便來作出滋擾)。然而,要是自己真的百無聊賴(例如,閒著數手指),只好以嬉笑怒罵的手法,令他們知難而退!


 


「感謝」他們的出現,令我早已佈滿蜘蛛絲的腦袋重新「活躍」起來,為了想法子對付他們而作出各種的奇想!


 


既然你希望我回答現在生活有多難有多苦,我偏偏反行其道,興高采烈地說交通費用一點也不高昂、生活指數一點也不高、在「被推說」自己「貴人事忙」時,偏說自己空閒得很,沒可能忘記任何電話內容‧‧‧云云,且看他如何把故事接下去。不難想像,他們不為意對方的「台詞」跟「既定劇本」不一樣,只因他們根本不在乎你的答案是什麼,他們只會繼續自說自話。無聊的我,當然主動「提醒」他們聽錯答案(令他們把意見準確地記錄下來最緊要嘛!),對方的反應先是一怔,呆了半秒後,又是繼續把講稿繼續說(這刻令我想起,一些頑皮小孩,為了跟父母鬥嘴而刻意說反話,明明知道卻提高嗓門說不知,目的只為跟父母摳氣而已),真是可笑。


 


Well,既然他們不尊重我、不「聆聽」我的意見的話,再「糾纏」下去仍是徒然,只好再次請他們吃閉門羹。


 


要是他們懂得在適當時候「知難而退」,我也不會作弄他們。可是,他們偏偏喜歡不厭其煩地浪費他人的時間,我只好作出「配合」,再浪費他們的時間(首要是,那一刻自己真的閒著沒事幹,才有心情跟他們鬥智鬥力),務必要令他們從此不再騷擾自己!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調理。有理?



常言,小病是福。只是,不論是大病還是小病,絕大部份人也認為,生病看醫生,仍是可免則免。畢竟,只要是身體抱恙,辛苦的,也只有自己才知道。為何人們會把「小病」看成是「福氣」?理性一點來看,唯有患病不適,人才會不情不願的跑去看醫生,醫生才會為自己作詳細檢查及診病,繼而把身體裡的大小毛病一一清除。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才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試想想,身體好端端的、健康平安(甚至肥肥白白)的人,豈會無故求診?


 


「明病」能醫,「暗病」難防。尤其是近年有關不少因隱疾而引發的意外時有發生,要是不認識自己的健康狀況,便難以作出預防性的準備。


 


托上天的福,自己的身體尚算不錯,病痛不多,因病求醫更是寥寥無幾。當然,我不會自滿,更不會因此而鬆懈、令病菌有機可乘。然而,偶爾會想、更會擔心,身體看似強壯,但事實上,又是否如此壯健?這會否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要是被醫生檢查的話,內裡會否「五癆七傷」,只是身體硬撐著?


 


曾聽過不少人笑言,只要自我感覺良好,一直不作檢查,身體便是繼續「良好」運作,一旦作身體檢查,便是擔憂的開始。聽起來,好像很天真、無知及無稽,甚至,只不過是諱疾忌醫的藉口。然而,想深一層,他們的想法也不難理解。畢竟,人的身體是十分奇妙,只要思想正面,很多時候,更能成為良方妙樂,病痛不藥而癒。要是終日鬱鬱寡歡,閒來無病呻吟,縱然身體機能一切正常,也會分秒覺得不適,嚴重者,更會悶出病來。


 


或許,你的腦海裡已浮現一個問題:「別天真吧!誰說只有生病時才能看醫生?沒有一個人是百分百健康無恙。看醫生,也可以是單純地為自己調理身體啊!」


 


的確,防患於未然,才是王道。要是在病倒後才作補救,己經太遲了,只因身體已經受到傷害了。在還沒有生病前,先行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在細菌準備入侵身體前已把它擊倒,身體不用承受病痛的煎熬,才是厚待自己的最好方法。


 


可是,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說服自己,在自己精神翼翼的情況下看醫生,甚或,只是大家口中所說的「調理身體」。恕我愚昧無知,我眼中的「調理」,極其是吃補品啊!不過,眾人皆知,補品卻不能常吃,否則虛不受補(當然,財力也是另一問題,呵呵)!有些人,會服用一些調理身體的藥。於我而言,在無病痛的情況下吃藥,還是有一點為難(這跟自討苦「吃」沒有分別吧?)。然而,歲月無情,自己也要開始為自己打算,加上聽到身邊不少人的經驗及講解後,自己是否需要放下既有的成見,開始照顧及打理自己的身體?現在才開始計劃調理身體,又是否起步得太遲呢?功效又是否顯著呢?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Multi-task Or Single task



有人說,專心一意地做事,才能以百份百的專注力來把事情完成。亦有人覺得,一心多用,同時兼顧數樣事情,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多項事務,節省不少時間。推崇一心一意做事的人,不明白一心多用的人如何能把腦袋平均「分割」成不同部份,繼而同時運作;善於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卻不明白為何有些人需要把事情「有條不紊」的單一運行而不是並列而行。


 


要是時間充裕的話,把事情逐一完成,固然沒有難度。然而,在這講求速度效率的社會裡,時間有限,資源有限,但工作(不論是公事還是私事)卻是接踵而來,一旦把步伐慢下來,縱然不被人家嫌棄,自己也感到落後於他人之後。要麼,便要調節步伐,縮短每件事情的時間,要麼,便要學會如何一心多用,增加效率。


觀乎四周,大部份人也自稱是一心多用之人。然而,事實上卻又是否真的如此高效率呢?


 


有些人,在同一時間一邊聽歌一邊走路一邊看書或看戲,看似一心多用。可是,有沒有發現,他們的步速卻是比正常人為慢?他們只專注在眼前的智能手機,雙腿不自覺地走得越來越慢。要是走在他們的後方,「前路」無奈被擋。要是不欲跟隨他們「漫步」的話,便只好想法子超越他們,與此同時,他們仍是繼續沉醉於自己的世界裡,忘記進/出電梯、延誤了上落車(甚至忘記下車)等情況,更是屢見不鮮(可以想像,要是一邊過馬路一邊分神做其他事,是一件何其危險之事啊)


 


在職場裡,每人雖有其專屬及擅長的工作,然而,工作排山倒海的湧來,老闆又豈會容許下屬慢條斯理地只做一件差事?身兼數職、同一時間負責多個項目,也被視作為等閒之事。為了應付接踵而來的工作,除了需要學懂一心多用外,最重要的,還是先學會如何管理時間,以及分辨事情的輕重及先後次序。把時間管理好,把情緒管理好,要把工作逐一完成,相對地變得容易。


 


話說回來,有些人,腦袋未必能同時運行多項「程式」,一旦把多項事宜交到他們手上,便會變得手忙腳亂。勉強他們一心多用,只會搞出更多的亂子。有些人,為了省卻麻煩,乾脆不把多項事務「同時」交給他們(不難想像,某些人會以此當作躲懶的盾牌,樂得輕鬆!),最後卻是加重了其他人的工作量(即是俗語說的「能者多勞」),工作不均的情況便會出現。


 


「一心多用」好,還是「一心一用」好?其實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答案。不論以那一種方式做事,只要先了解自己的能力與個性,自能把工作應付得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