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聽得(及說得)最多的一句說話是:「我得五歲咋!我咩都唔識架!」(對白來自一個廣告),模仿著廣告中小孩的聲調及語氣,不論是聽者還是講者,都不禁笑得人仰馬翻。
的確,一個五歲小孩懂什麼?懂得玩耍?懂得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懂得駁斥父母?懂得寫自己的名字?
有時候,我們會高估小孩子的能力,以為他們的思想、行為跟一名成年人無異,繼而把種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加諸在他們身上,卻忘記了他們只不過是一名初生之犢,未有足夠的能力與思維來應付各種要求。與此同時,我們卻大大低估了小孩子的學習能力,以為他們年紀還小,事事作出幫忙,窒礙他們人從學習中成長的機會。
不禁在想,我們雖然已離開「五歲」的光景很遠很遠,思想也成熟不少。但當中有多少人還能保持這份坦率而直接的赤子之心?
五歲孩童,在面對成年人的事時,當然可以說什麼也不懂。但當我們過了更多更多的五歲時,我們又是否再敢於說「不懂」呢?
不禁「再」多想,生活上的「五歲」孩童,再無知也只會被視為天真;但工作上的「五歲」(甚至更短的時間),卻已被視為一個無所不知的「成年人」了:
工作了五天,人家已認為你對公司的運作有一定的認知;
工作了五月,人家覺得你事無不知;
工作了五年,人家更覺得你是「通天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換句話說,說「不懂」、「不知」、「不會」的機會是微乎其微!再準確一點來說,時間越長(或年紀越大),別人能接受自己說「不」的機會也變得越低!
然而,想深一層,世上豈有一個人能知曉所有事?對某事宜或範疇不太熟悉,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人總是有一種錯覺,認為一個人的知識及經驗是跟年齡、年資、身份有著必然的關係。的確,隨著歲月的過去,人的經驗理應有所遞增,但是,要得到這份經驗,也要通過接觸、訓練及學習才能得到,而不是天生便有。舉例說,從小到大也是以中英文溝通,忽然有人跟自己說德文,豈能明白當中的意思?又例如,在工作上,一向只接觸某層面的事物,忽然有人前來問另一個從未接觸過的事,又如何答得上呢?
或許,以上的例子比較極端,然而,當環顧周遭發生的事,也不難發現,類似的事情正在不斷重複發生。可惜,當人越大,說「不」的勇氣卻越少(某程度上,或許是面子問題吧?)。向人說「不」或「不懂」,彷彿是向別人承認自己能力未達標,為了「挽回」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撐下去,想盡法子把問題解決。
因此,當廣告中的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因年紀小而不理解某些事,是自然不過之事,旁人不能因此而怪罪於他,這份天真,正好觸動不少人的神經(包括自己在內),只因不少人也深深體會到,年齡的大小,雖不是經驗的保證,卻偏偏是人家以此作為埋怨及指摘之理由(例如,「咁大個人都唔識?」、「你點會唔知?」)。
既然不能在正經八百的時候說自己不懂、不知,唯有在閒暇時,無無聊聊地以此作為抒發的渠道。原來,能理直氣壯、面不改容地說「我得五歲架咋!我咩都唔知架!」,是一件樂透的事呢!
呢家d野進步太快了, 好多野都真係唔識的呢
回覆刪除我都唔知點解,做得耐過我嗰個就可以成日乜都唔知,我就要乜都知~!
回覆刪除我其實真係唔鍾意嗰個廣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