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男主角的訪問節目中,男主角說自己的性格是那種「三個月前說的話,三個月後還可以在反覆思量及反省」的人。別以為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行為,只因自己正正是這種人。這一刻,我雖不是在反思三個月前的某句話,可是,我仍在沉思著三天前的說話呢!
謹言慎行,是減少因言行出錯而得失別人的金科玉律。可是,卻因著種種原因而未必能在每刻鐘做得到。一時的怒火,足以掩蓋一個人的理性,繼而作出不理智的言詞或行為,或是因為嘴巴突然比腦袋轉得快,還未有加以思考便衝口而出,把一些不該說或「未經過濾」的話說出口,當中的「沙沙石石」,非常礙耳,嚴重的話,言語上的傷害,比刀刃更鋒利。
凡事也得看正反兩面,當每說一句話前也思前想後,沒錯,是完美得無法挑剔,然而,卻連那份「人性化」也一併失去。要是抱著想說便說,赤裸裸的把所思所想毫無保留的展露在人前,卻可能因過份率直而得失他人。究竟,要把言詞「過濾」到什麼程度才叫恰當?當中又需要碰壁多少次才能領略當中的奧妙,既能把真我顯露出來,卻又不會被看成虛偽?
雖然自己(自認為)不是那種口沒遮攔的人,卻在很多時候擔心自己表達能力欠佳而令別人誤會自己說話的原意。或許,人家根本沒有放上心頭,更不把它當作是什麼一回事,但自己卻偏偏經常反覆回想自己講過的話,總覺得自己要是能再冷靜一點、再謹慎一點的話,把言詞稍為美化與修飾一點(我是不懂「說話藝術」的人),避免過份自我中心的言詞,便能減少「出口傷人」的機會。
要是自己能凡事「醒目」一點的話,需要「反省」的機會便大大減低。至少,反省週期能縮短一點吧?
我有時轉頭已經會反思了, 有時又會覺得自己會唔會想太多了
回覆刪除某程度上,這是放不低的一種。
回覆刪除We're the same kind.
回覆刪除Sometimes I say something when I was mad or rush... show some "attitude" or acting "smart" when I was saying this... then I regret right after I said it. Even after days... I still remember and feel bad about it.
有好多嘢事後反省都改變唔到d咩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