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不是一個活潑好動的人,生活十分規律,讀書是生活的全部。當然,我不是「書呆子」的材料,不會放學後仍是不停讀書、讀書、再讀書的小孩子。課餘,或是溫習過後的活動,便是坐在電視機前收看電視節目。
當年沒有太多別的娛樂,電腦?還未普及;遊戲機?沒錢買,也沒興趣;最後電視便成了陪伴我成長的最大免費娛樂。
自以為是「電視精」,看很多電視,但原來跟別人談論起來時,才發現自己好像什麼也不知道,這沒看過,那也沒看過,全因當年的我,十分「揀擇」:沉悶的,不看;卡通片嘛,打打殺殺的,不看;男孩子的「機械人」卡通,不看;所以最後看的節目並不算多。
也可能是自己的記性不好,很多時候,看過的卡通片內容卻不太記得。回憶中的「當年」是美好的,可能思想上的改變,不再是當年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吧,當給我機會重看一次時,看上去總是缺少一點點似的,彷彿不是當年陪伴著自己成長的卡通片啊!
重看節目,除了對節目有新的看法外,也為了尋回當年的回憶。
跟我年紀相約的朋友,對每年暑假的「青春劇」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吧?
學生時期是充滿陽光氣息的,是人生中最沒煩惱的年代,看著勵志的青春劇,感同身受,份外有共鳴。雖是一班年青人「柴娃娃」的劇集,劇情可能老土,然而,沒有憂慮的面孔,只有如陽光般的笑容,這便是年輕人的本錢!
沒有感人細膩的情節,沒有華麗的佈景,只有一張張像沒受過污染的面孔在眼前出現,有時更被那簡陋的道具而引得發笑,然而,這卻是當年最「先進」的佈置啊!時代雖然不停地進步,但當中卻不乏令人發出會心微笑的情節,昔日的點點憶記,彷彿重現眼前。
相反,是現在我不再青春,因此再沒有類似的劇集?還是現在的年青人有太多的娛樂,不再需要「青春劇」來引發共鳴?對現在的年青劇集一點也提不起興趣,可能是我跟他們有太大的「代溝」吧!
一生人只能年輕一次,而這「青春」可延續多久,每人也不同,有人一踏入社會便變得成熟,青春不再,也有人能一直保持著年輕的心態,一生擁有著一顆童心。
對我而言,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間中買些自己喜歡的小物件(如玩具喇!)等,可使我找回一點點的童真。看著當年陪伴成長的卡通/劇集,唱唱「想當年」的舊歌,令我能回味昔日的清純的憶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