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講求環境、意境、構圖、剎那間的靈感、以及當時人的心情與反應。有技術,但沒有心思去找尋靈感,拍出來的相片也只是空洞無物,缺乏感情;滿腦子豐富的構圖,但卻欠缺一雙鎮定而靈巧的雙手,拍出來的相片也會不清晰,難以把主題帶出來。
絕大部份的時間,我們拍照也以清晰為主,為突顯主題,便會善用景深,利用快門與光圈,把人物、景物突出。這是我一直喜歡拍攝的方法。清晰的地方便清晰到底,背後的襯托物,要有多朦朧便有多朦朧,分明得很。
然而,世事並不是非黑即白、非朦即清,有時絕對的清楚未必是最好,絕對的朦朧、不對焦也非壞事。偶爾作一個極端的試驗,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達至兩極,其實並不是一件易事,要把影物對焦,拍得一幅很sharp的相片,心眼手也要定,否則便把整張相片破壞了。同樣地,要刻意地把相片變得朦朧,從而帶出另一番韻味也不是經常能如願以償。沒有什麼技術的我,當然要依靠運氣了!
經常循規蹈矩,偶然也想反叛一下,作出另類嘗試。
我喜歡清晰的景物,感覺上好像一塵不染、一絲不苟、完美無暇;同時,我也喜歡朦朧所帶給我無限想像空間的感覺,整個心好像跟著飄走,四處雲遊似的。
看似不清不楚,但其實想深一層,那影像卻完整地浮現在腦海中。你看到的朦朧,跟我想像的不一樣;奇妙之處,便在於此。
生活也是一樣,有時看得太真未必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俗語說「刨正無木」,看得太真、太深,只會徒添苦惱,埋怨著「為什麼這樣不清不楚?」。偶爾令自己放鬆一下,放任地「不對焦」,想像空間反而多了,靈活性也跟著增強。
99.99%的時間也活在眾人的焦點下,所有事也要清清楚楚,有交有帶,就把餘下的0.01%變得稍為朦朧一點,當作是放鬆自己的心神、眼睛及精神,好好地享受這似是而非的感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