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一個xx的價錢

每人也希望自己是一名精明的消費者,買的東西價廉物美。縱然要付出高昂的價錢,只要是物有所值及是在能力範圍內的話,價錢貴一點,也不是一個問題。除非你擁有花不完的身家,否則,有能力不看價錢便購買的人並不多,「考慮」仍是購買前的指定動作。


 


有些推銷,為了令事情或產品變得「合理化」,便會推出各式各樣的「入屋」理由,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整筆款項以平均法計算,令得出來的數字大幅減少,務求令人更容易接納,從而首肯購買。


 


常見的例子,就是貸款。金融機構總不會做蝕本生意,美其名說低息(甚或免息),當中一定會額外收取手續費以維持成本效益。是「利息」還是「手續費」,只不過是一個虛名而已,最後,還不是從消費者的口袋裡拿出來、付出的「代價」?要是不懂得計算當中實際的「利息」支出,很容易便「中招」,以為那些貸款真是垂手可得,「不借就笨」。利息如何低?可能只是一個午餐的價錢、一本飲料的價錢,甚至只是一本雜誌的價錢,現金便可以到手。這些日常開支,無論如何也是節省不了,每天只不過多花數十元,便可以得到一筆現金「靈活」使用,很划算吧?


 


然而,「小數怕長計」,今天多一頓飯的價錢,明天再多一頓,後天再多幾頓‧‧‧再便宜的「飯餐」,也不能每天「吃」數十遍吧?要是相信這些「糖衣」包裝的話,不必要的支出定必增多,到時候,後悔莫及了。


 


不只是貸款,保險也如是。一年數千元甚至數萬元的保險費用,看似龐大而令人卻步,但只要把它包裝成「每天只需xx元,比一頓飯還便宜」,更易令人「心軟」。不是嗎?只要付出一頓飯的價錢,便可以換來保障與安心,超值啊!把費用「重整」到人人可負擔得起的銀碼,目的就是令顧客無法找藉口推卻。他們的潛台詞是:「你該不是連這一頓飯的價錢也供不起吧?」


 


偏偏,我最討厭這些「沒理由供不起」的理由。


 


是否有供款能力,自己最清楚。即使擁有無限的財力,也不代表「一定」要參加。正如腰纏萬貫,也不代表走在街上,要光顧每一所經過的食肆吧?我們「胃」只有一個,選擇了一道(或幾道)菜後,當還有「餘額」(或未滿足)時,才會想再點選「食物」,誰可以沒完沒了的把所有「食物」(保險/貸款)也塞進肚子裡?搞不好,還會「消化不良」啊!


 


本已經「吃飽」的我,某天,差點兒墮進這個令人「消化不良」的陷阱‧‧‧


 


 


 


~~待續~~

4 則留言:

  1. 最討厭這種營銷手法,有沒有錢是個人的問題,是否願意又是另一回事啊!

    回覆刪除
  2. 保險最呃人的了. 保險公司都是為利的, 錢就會收賠就無啦, 呵呵

    回覆刪除
  3. 我到而家都無法對保險除去任何偏見...

    回覆刪除
  4. 遇著呢D人,我多數唔會比機會佢講嘢多過三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