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0日星期二

討厭

看人不能只看表面,有時一個人看上來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誰知道相處起來卻是一個十分難侍候的人。相反,一個看似難相處的人,卻有時出乎意料之外,極易相處,因此,看人從來不可看表面,要看其日言行品德才可下定論。


 


一直也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心態來做人做事,偶然提出的特別要求,或是只要保持著基本的禮貌(並非「駛人唔駛本」)的話,盡可能我也會全力協助,然而,總會有些人在不停測試你的底線,一步一步的進逼,當被逼到一個地步是不能再退縮時,便只可以「絕地反撃」。


 


有些人,一開始便已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從不相信別人,即使詢問了別人的意見,也只是循例「詢問」而已,是一個「過程」,當中卻不會聽取重點,只因自己心中已有一個既定的答案,自己說的永遠是「最緊要」,誓要答應先行處理自己的問題才肯罷休。當然,從實際角度來看是對的,既然我坐在這位置,賺取這份薪金,為「人民」服務是絕對有必要的,更加沒有說「不」的理由。然而,每事也有先後次序,也有其當中的既定程序,我依著本子辦事,在一個絕對合理的時間處理了自己負責的部份,沒有拖延時間,在所有文書證明中也可證明自己有過的每一個過程,在情在理,當中絕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漏與不妥善的地方,為何偏偏總有人喜歡挑戰自己所做的事?


 


幸好,我再也不是當天窩囊的人,不會屈服在權威與職銜之下,不會因此而退縮而不敢直言。要是自己有道理的話,那怕面對面的是老闆,我也是有話直說,指出事實之全部。這種不懂修飾的性格(俗語說,太「掘」),對我的「事途」當然有說不出的影響,只因我不懂包裝自己,不會奉承他人,不是事事「say yes」,答應對方任何要求,即使是不可能的事項也先行答允,不,這不是我。別人用這方法或許可以贏得「民心」,令人覺得很helpful,但是,最後可能未能達標。既然如此,何不一開始便把實情說出來,至少不會給人一個假像、一個虛假的希望?


 


當然,我是有必要改善自己,令自己變得更圓滑,使人聽起來也覺順心一點。可是,在要建立圓滑之前,先要建立信心,要對自己所做的事充滿自信,贏得「口碑」,才得以繼續改善自己的soft skills,要是連基本做事的自信也沒有,如何令別人信服?在惡性循環下只會令別人更加不相信自己,更加挑戰自己的工作能力。


 


憑著堅定的態度,把事實一一相告,終於成功「擊退」一個滿心疑惑的人,對方對自己的每個挑戰問題也一一破解,令對方毫無還擊之力,當中的滿足感不言而諭。


 


坦白說,每人心中有也一份「黑名單」,當中誰人易相處,某人性格極差,雖沒有表明,可是卻心中有數,只是避而不宣而已。你有遇過一些難相處的人,那怕對方只是問一條極為簡單的問題,可是只要一看到對方的電話或電郵,甚至連對方的背影也不希望遇上,可是卻無奈地要跟對方接觸嗎?


 


除了工作本身的複雜性外,當中以人的態度是否「良好」也起了一定的化學作用。


 


事事小心求證是必須的,因為我也是這種人,我也想事情盡快解決,避免有任何延誤。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要是加入的部門越多,實行起來卻越見繁複,部門與部門間要互相協調,完成時間相對來說也會較長。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並不是人人也能記著這道理。十分討厭那些事事猜疑、咄咄逼人的人,事無大小,也定必要把你推到牆角,直到透不過氣來,急忙答應為止。我雖欣賞當中為了把問題解決而表現認真的態度,可是,同時間卻至少要給予對方一些基本的空間來舒一口氣吧?在求證時保持一份基本的尊重,不要質疑(答問大會除外),改用一個比較溫和的態度來詢問,既不會影響事情的進度,同時也不會破壞彼此間的關係,不是兩全其美嗎?


 


俗語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待人如照一面鏡子,你如何待人,別人同時也會如何對待自己。相反,物極必反,你越是逼人太甚,反效果越大。


 


「跟進」事情是必須,也是每個人在工作上應抱著的態度,絕對明白當時人緊張是為了把事情做好,但當中所選擇的方法也要適宜,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