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相信人人也想要,包括我在內。這次政府決定「派錢」,人人收錢,理應是一個不錯的消息,至少能把錢「袋袋平安」。對中上階層的人,多六千元與少六千元,分別其實不大,他們仍能繼續享受優質的生活;對足襟見肘的基層市民而言,這筆金錢,確實能暫時紓困。然而,想深一層,單靠派錢,是否能改善市民的生活?
作為「三無人士」的我(暫時我還未算是「N無人士」),對之前的預算方案,並不是感到十分滿意。經過一星期後,財爺「終於」聽到「市民的聲音」,對預算案作出修定,受惠的市民增多。作為市民,政府派錢、市民收錢,是否要說一句「謝主隆恩」?還是仍對此安排感到不滿?
說實話,有錢收,當然不會拒絕,可是,單靠一次性的紓困措施,只是短期性,而非長遠性。這刻有錢落袋,花光的花光,儲起的儲起,對最基本的問題,根本沒有解決。當花光了金錢後,基層的仍是要面對相同的困境,繼續為三餐不繼而煩惱,最終也是回到起點。錢是花了,可是卻得不到應有的成效。
曾聽說過一個故事(內容已不太記得,只是大約記得當中的一小段情節/意思):漁夫甲遇上潦倒的乙,漁夫為了幫助乙,教乙捕魚的技能。別人看到,紛紛問漁夫,為什麼不乾脆把魚送給乙?乙仍能得到他所得到的魚。然而,漁夫卻有另一套看法。漁夫覺得,天天把魚送出,雖能達到幫助乙的目的,可是,最終卻解決不了問題,唯有讓乙明白捕魚的技巧,讓他自食其力,而不是依靠他人的幫助,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幫忙。(如有錯漏,煩請作出指正)
這道理正好應用於這次預算案上。市民生活艱苦,政府是責無旁貸,除了作出即時見效的紓困措施,以解他們燃眉之急外,同時,也要想出長遠的方向與目標,協助基層人士脫貧。光是派錢,是不能令他們跟貧窮say goodbye。一個人,要是連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也滿足不來,三餐不繼,既要憂柴也要憂米,做著沒尊嚴的工作,國家如何安定?社會何來繁榮可言?
派錢,不是人人開心,相反,竟然怨聲載道,真是可笑,只因為在市民心中,這些錢不是什麼「額外開恩」,而是他們應得的。要是政府能想出一系列有遠見的措施的話,我相信全港市民一定不會介意是否有錢「回贈」給自己口袋。只因沒有長遠的目標與措施,市民才嚷著要「回水」,總算是寥勝於無。
香港人精神,是自食其力、自力更新。與其要政府施捨,送錢「送魚」,我們更希望政府能教我們如何「捕魚」,如何利用自己雙手,創造自己的未來。
謝謝妳一直以來對我的關心和支持 !雖然素未謀面,但每次看到妳的回應我到感到很窩心很溫暖!我會努力重新投入開心的生活!
回覆刪除沒有長遠的規劃,貧富縣殊、失業問題、物價高企,樓價高得不能負擔…等等,完全沒有解決方案,單單靠一次性派錢有甚麼用?
回覆刪除最後果句勁同意
回覆刪除唔駛比以經唔錯, 仲有得攞添~ 我年年只有比咋 有魚就食啦, 啲魚死晒時, 識捕魚都無用啦~ 嘻嘻
回覆刪除我之前已經喺另一個BLOG講過佢有派錢空間,只係搞成咁,真係太肉酸啦。
回覆刪除就算點做都好都總會比人鬧的, 總之覺得人是超麻煩的動物.
回覆刪除我義工是做青少年工作,對著他們,10人畢業後在市場上找工作,8人找到,剩餘2人怨天尤人,說政府教育失敗,令他們沒人請。平心而論,明明10人都在同一學校畢業,2人找不到能否代表教育失敗?香港最近的失業率是3.9%,歐美接近10%,實情是香港已經令許多人捕魚,所以失業率低,還是那3.9%出現了什麼問題?
回覆刪除一句講晒~一錯再錯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