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賞罰,我們總是抱著不同的期望。人人都希望被讚賞,越「出力」讚賞,心裡越是「飄飄然」,成就感越高。至於責罰,我們都祈求別人能寬宏大量、網開一面,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會從錯誤中學習,從此不再犯錯。偏偏,當角色倒轉時,我們卻非常吝嗇對別人的讚美,盡可能把別人「捧上天」的程度減低;另一邊廂,每當有人犯錯,我們便刻意把程度嚴重化,務求令對方知道問題(或後果)的嚴重性,此後額外留神,不再重複犯錯。
的確,要是刻意把錯失美化或淡化,令犯錯者還以為問題並不如想像中嚴重,未能從中汲取教訓,重犯的機會大增,因此,適度地「誇大」當中的嚴重性,是有其必要性。然而,只懂得「用重典」,人們只會因為害怕被懲罰而不作錯事,並不是全然由心的希望把事情做好。賞罰要分明,有罰必有賞,適量的讚賞,更可以成為推動力,激勵人把事情做得更好。
「Good」,雖然泛指「做得好」,然而,說得太多,聽得太平常,即使未到「膩」的階段,但某程度上,已經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甚至,覺得有點陳腔濫調,漸漸變得麻木,這個「good」,未必能反映出當中有多「好」。偶然把「好」誇大,一句「well done」甚至「excellent」、「perfect」等等,稍為「出力」一點,被認同的機會大大增加。或者,只是簡單一句「exactly」,看似中性(非褒也非貶),但當中已包含了極大的認同,自信心自會提高,從而更賣力把事情做好。
我們渴望別人對自己「慷慨」多一點,落力讚賞,同時,我們卻對人家的稱讚十分「吝嗇」,每天上演著不同程度角力賽,難怪令人身心疲累。是我們不習慣稱讚他人?還是害怕對方得意忘形、驕傲自滿?還是我們羞於表達自己,未能充分掌握當中的技巧及精髓?
將心比己,既然被讚賞是一件令人感覺美妙的事,何不嘗試把嘴巴「張大」一點,把對方的「好」放大的一點,說不定,奇蹟隨時在身邊出現呢!
我已經唔再理任何人的讚賞,因為冇一個可以令我相信有幾多係真幾多係假。
回覆刪除有時候一句鼓勵的說話、一點點真誠的讚賞,就能給予對方無窮的正能量,為何要吝嗇呢?
回覆刪除我覺得你好快得大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