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想,能者多勞一詞,究竟,是褒還是貶?
說一個人是能者多勞,是讚賞對方有能力,因此機會接踵而來及工作量大增?或是說,對方還是「認命」,接受自己應接不暇的「煩」重工作(我刻意把它說成「煩」而不是「繁」)?
「能者」所以「多勞」,某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應付繁重的工作、不會因種種原因而斷言拒絕工作,也不會因疏忽大意而把工作搞垮,所以才得到信任及重用吧?
先旨聲明,自問絕不是一名能幹的人,從來也不是站在前線、鋒芒畢露的「叻人」。縱然心中仍有一份惰性,但自知自己的不足,不敢貿然躲懶。總相信,「將勤」未必能百分百「補拙」,但一心偷懶而選擇放棄自己的話,便註定失敗。
坊間流行一句話:「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信奉」這金句的人大有人在,為免犯錯而刻意減少、甚至乾脆不幹。
世界這麼大,各人的能力也有高低優劣。一個社會,需要多元化的人,並不能只容納單一種人,否則,社會便會變得很可怕。試想想,要是整個圈子也是聰明絕頂的人,人人也為求突出自己而不擇手段,包容、體諒、互助只會窒礙自己上游的機會,為求自保而作出種種自私行為,遍地也是互相「廝殺」的場面。另一方面,要是人人也求其了事,互相推卸責任,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社會只會停滯不前、沒有進步。唯有把不同的人放在一起,各自發揮自己的技能,互相幫助、互補不足,彼此能向上向前進的空間更大。
然而,當兩個性格極端的人碰面,難免擦出一點「火花」:
1) 一個急性子的人,難以明白一個慢條斯理的人是如何管理時間。要是慢吞吞的那一位,能做得到「慢工出細貨」的話,慢,仍是有其原因及道理。然而,要是「慢」得來卻經常錯漏百出的話,只會令人氣得火冒三丈、不停捶心跺腳;
2) 面對著能力一般、接收能力一般、理解能力較遜色的人時,是訓練耐性、考驗情緒的時候。該給予空間給對方,令對方多一點時間咀嚼消化?還是事事從旁提點,避免出錯?這不是比乾脆自己動手更浪費時間嗎?
不難發現,工作由一名資歷深、經驗多的人出任,出錯機會大減,老闆更放心。與此同時,要是工作交由能力稍遜的一方處理,卻擔心對方因一時的粗疏輕率而把工作搞垮,那時候,需要撥出更多資源為他(她)監督甚至善後,倒不如乾脆把繁複敏感的工作抽起,只向他分派一些影響輕微及簡易的工作。漸漸,便會出現分工不平均的情況,能幹的一方(或是,至少犯錯機會較少的一方),他(她)的擔子只會越來越重,另一方卻是「輕輕鬆鬆又一天」,真有一種「同人唔同命」的感覺!
或許,有人會認為,每個人也有機會出錯,應該給予每個人平等的機會,慢慢培訓,終有一天能訓練出一個有能力、有承擔的人。只可惜,在某些重要情況下,它是要求百分百準確、絕不容許有些微差錯。為了達到準繩及高效率兩種要求,只好把重任落在能力較高的一方。
在「能者」與「無能者」之間,大多數人(在大部份的情況下)也會選擇當前者,總比人家說自己欠缺能力為好。要當上一名有能力的人,除了有過人的「實力」外,還需要有驚人的耐力。不怕艱辛,咬緊牙關熬過去,終有一天,這份看似不公平的「犧牲」,會為自己帶來一定的回報。多勞多得,只不過是遲早的事而已,至少,在這一刻,能力得到別人的肯定(還是在背後被嘲笑為傻瓜?),贏得一份無價的尊重。
其實都係句安慰話。
回覆刪除咁加多句多勞多得會唔會順氣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