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星期二

如何。慰問



直到這一刻,方知道自己原是一個非常不濟的人。


 


從來也覺得,有同理心、會關心別人、懂得說安慰的話,該是一件與生俱來的事,猶如呼吸般自然。然而,這原是一件天真到極點的想法。一直以來,我也以為自己是一個很會安慰別人的人,可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內心擔憂的事也越多,某程度上,自己的想法傾向「簡單複雜化」,每每在開腔前,總是思前想後,企圖從對方的角度出發:


究竟,現在開腔,是否一個right timing


現在跟對方說話,會否勾起對方的不快?


要是對方心情欠佳,而我卻舊事重提,會否適得其反?


自己會否因一時之快而衝口而出,說了不該說的話,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要是自己保持沉默,會否被認定為冷漠無情、對人漠不關心?


還是且看環境氣氛,然後隨機應變?


 


想著想著,腦海裡被無數的問號、無限的「自我審查」問題所包圍,越覺得自己不中用!連一個簡單的關心、慰問也做不來!


 


常擔心自己會失言,在不適當的時候大言不慚,令人受傷,但事實上,每個人也比自己堅強萬倍,懦弱無能、不夠堅忍的,原來只有自己。


 


面對自己在這方面的行為上(或言語)大倒退,實在有點難以接受。或許,當一個人越鑽牛角尖,越容易處於一個進退失據的地步。越想製造一個「感覺良好」的環境,卻越容易「失手」。道理,是明白的:別想太多,別把自己推向牆角,事情反而越好辦。只要從「心」而出,關心、關懷,也就變得更正面積極,太多顧慮及過濾,反而污染了這份單純的慰問。

3 則留言:

  1. 說的也是, 有時就係想多了, 可能一句簡單的說話/ 輕拍肩膀/ 抱一下, 已經係好好的

    回覆刪除
  2. 從small talk 學起的. 無天份都唔易學的. 我都唔識,但我早知自己有問題

    回覆刪除
  3. 呢個都係正常人的通病,就係「想太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