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巴士上,靜靜地等待巴士離開車站回家時,每隔兩秒,耳邊便傳來清脆的「嘟、嘟」聲,那是我們每天都需要用的「八達通」拍著收費機的聲音。突然發覺,「八達通」已經慢慢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沒有它的日子,將會是如何的不便。
最大的用途,當然是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電子貨幣。有了它,基本上不用帶零錢上街也可。小小的一張卡,從此不用理會金錢上的找續,不會發生找續上的錯誤,也不會因為拿著太多的零錢而令自己狼狽不堪。
每樣事有其利也有其弊。
它為生活上帶來很多方便,同時,我們卻失出了以往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記得小時候,作為家中的小孩子的我,基本上是不會接觸到金錢。一方面是家庭環境未能容許我有額外的消費,另一方面,也怕年紀太小,未能對金錢有完全正確的觀念而把錢亂花,所以在讀書時,我是沒有零用錢的。
直到上中學,要自行乘車回校,媽媽才會每天在上學前把車費放在桌上,方便我使用。
那時候,為了節省一點點的車資,同時又可以與同學多傾談一會(那時候,與我相熟的同學都不是與我同路的),便會放棄平日乘坐的小巴,而轉乘巴士。車費是少了一點,唯一要「犧牲」的,就是要走一大段路才能回家。有時,媽媽更會笑說我為了節省幾毫錢,就賠上了一對新的鞋子呢!
對那時的我來說,因為不是出生於富裕之家,能省得幾分錢得幾分錢,所以很樂於走路回家。
每次把車資投入錢箱時,也都會反覆再三查看,確保車費正確,不會多付,或少付車資,這習慣到現在還沒有戒掉呢!(越想自己越像一個「婆仔」!)
反觀,現在因為八達通大行其道,車費、購物、買食物等等,全都可以利用八達通來付款,金錢,漸漸成為了讀卡機上的一個數字而已。「嘟」一聲,錢就「過數」,貨物也到手,方便得很。一元、兩元、五元,基本上是最流通的硬幣,反而一角、兩角、五角漸漸在身邊消失。
試看看自己的錢包,內裏有零錢(毫子)嗎?即使有,可能也只是佔很少的部份而己。手上拿著毫子,感覺有點怪怪的。當拿著零錢付款或在找續時收到毫子時,不論對方或自己,總是不想收到的。一但收到,就想在最快的時候把它用掉。
忽然想到,現在小孩子對錢的概念會是怎樣的?在不需找續的世界下,只要一張卡就能四處走或買食物充饑,「八達通」就等於「錢」,不用怕找錯錢而被責罵,但同時,卻失去一個學習的機會。
小時候,幫家人上街買東西,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可以表現自己,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有能力去幫家人做事。同時,卻又十分緊張,因為怕手上拿的錢不夠,用貴的價錢買第一件貨物,就沒有足夠金錢買另一物件,到時又會被責備了。不過,回想起,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一方面可以學習算術,另一方面也可以壯大自己的膽量,敢於面對陌生人。即使只是幫媽媽上市場買一棵價值五角的蔥,也是高興的。
在科技發達的年代下,電子貨幣的確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但間中使用「真」錢,動動腦筋(確保找續沒有錯),也是一個不錯的體驗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