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7日星期三

左穿右插

坐在車上,我喜歡坐在靠在窗邊的位置,而要在左右兩旁的位置中二揀其一的話,我偏向喜歡坐在左邊,因為只要向窗外一望,便可以看到行人路上的各種人和事,比看著車廂內roadshow的廣告宣傳來得精彩、有趣得多。


 


每天上班,車輛也會在天橋上行走。從地面走上天橋,是在行車線的最右邊。但當行駛到某一分界點時,車便要從左邊離開,因此,每天車的「路線」便要從最右邊駛到最左邊。要是天橋上行車稀疏的話,要從一邊駛到另一邊,是易如反掌的事。然而,早上上班時間,每人也趕忙著,只要延遲一分鐘,街上便不難遇上堵車,長長的車龍,綿綿不絕,看不到盡頭。要在車龍當中穿插,定必要有豐富的駕駛經驗與技術,看準機會,才能在一瞬即閃的縫隙中「脫穎而出」,離開車群。


 


乘坐交通工具跟私家車不一樣,私家車司機可以隨機應變,即使錯過了某一個街角,可以在下一條街再多拐一個彎,雖然多走一點路,最終也能到達目的地。可是,交通工具卻不行,它有既定的行車路線,除非有特別事故或原因而導致非改道不可,否則,無論如何,也要在同一路線上行走,那怕要在街上獃上多久,也要繼續等候,別無他法。


 


每天早上,看著巴士在天橋上等候機會「轉軚」,有時也會替司機感到不值。各個駕車人士也急著到達目的地,努力地找尋難得的「空檔」位置,繼而「逢車過車」,明知右邊的巴士需要左轉,也不會作出相讓,看得出他們是以「能超越旁邊的巴士」為目標。可是,要是旁邊的車輛不稍為停下來,巴士便無法進入如常的路線。縱使前路暢通無阻,也只能無奈地停下來,尾隨的車輛也不能倖免,被迫停在橋上,造成不必要的堵車,直到「有心人」作出相讓,巴士才能駛離原有的路線,交通便再次順暢起來。


 


要是,我是道路上的其中一名駕駛者,我想,我會停下來給巴士先行。不是說自己有多「偉大」,而是有自知之明。面對巴士這「龐然大物」,相對來說,自己駕駛的車,便顯得十分渺小。還記得當初在路上享受著駕駛的樂趣時,只要旁邊的車稍為比自己的車快,便很自然地(或恐懼?!?)作出「讓路」,只因知道,對方是一名駕輕就熟的道路使用者,而自己呢?卻只是一名沒什麼經驗的駕駛者。為免發生任何碰撞或意外,「停一停,讓一讓」是最好方法,時間上只不過慢了數秒,慢數個「車位」,卻能令路上安全一點,何樂而不為?


 


可惜,隨著駕駛技術逐漸進步,人們便開始忘記了「禮讓」二字,繼以發生爭先恐後的情況。間中更會看到驚險萬分的情形,幸好每次也能安全度過,否則,不幸發生意外時,便因快變慢,加上車輛被刮花,便得不償失了。


 


禮讓,並不代表會因此而慢下來,相反,要是大家能互相禮讓,反而效率更高,堵車的情況便可以稍微改善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