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哥前姐後


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稱呼自會與別不同,多數被冠以「xx哥」或「xx姐」。除此以外,有時候,是人家這樣叫某人,自己也自然會跟著對方這樣叫,正所謂「人叫我叫」。


 


對於「稱號」或「尊稱」,我可沒有什麼概念可言。要我開口叫叔叔、伯伯、auntieuncle,全無難度,但當要我稱某某為「xx哥」或「xx姐」時,便會有點不自然。首先怕對方不喜歡這稱謂,要是對方不喜歡被「老化」的話,便由「稱呼人多」變成「禍從口出」,不自覺地得罪別人。因此在有意無意間,總會找機會以另一個稱呼來代替,避免呼喚對方為「xx哥」或「xx姐」(當然這不表示自己會以「喂」或「邊個邊個」來代替)


 


時間就是最好的證明,經過年月的「考驗」,當發覺對方的確與眾不同、擁有非凡的魅力或能力時,這份尷尬的感覺便會蕩然無存(我承認,在這方面,自己的臉皮薄得很,要稱呼他人為「哥」或「姐」,會感到無比的尷尬)


 


名字,只是稱呼的一種,只要不是語帶冒犯,不論是稱什麼叫什麼,其實也沒有什麼所謂,因此實在沒有必要太在意別人如何稱呼自己。


 


俗語說,「哥前哥後三分險」,被尊稱為「哥」/「姐」,總要付出一點「代價」,以自己的經驗來教導、提攜、提醒「後輩」,要是沒有過人之處,豈能換上這個尊稱、得人尊敬?


 


個人而言,一點也不渴望、甚至抗拒被稱為「xx姐」。一來有自知之明,自己何德何能可以被稱為「阿姐」?其次,只要「姐」字一出,從此便回不了頭。人人也因為這「姐」(或「哥」)字,便把人神性化,被解讀成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地位超然,猶如「超人上身」,不用別人幫忙之餘,還得要時時刻刻處於高度戒備狀態:為別人出頭、為別人主持公道、為別人解決各種奇難雜症。即使自己有難題,也得獨自把它吞進肚裡去,有苦自己知。風光背後,換來一大堆難題,是否值得,見仁見智。


 


或許有人說我沒大志,不敢承擔更大的責任,但我卻怕被放到高高在上的位置,教()人之餘,卻自身難保,叫天不應,叫地不聞。這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無論如何我也受不了。寧願當一個小人物,壓力不用被無限放大。


 


然而,年少輕狂的青年人,又怎會明白這道理?以為只要當上了阿哥阿姐便是威風無比,為求達到目的,竟然想出以金錢利誘別人,說一聲「阿哥」便著數一蘿蘿,派錢派禮物。對一些入世未深的年青人來說,的確是一項非常吸引的優差,不用花上什麼氣力,不用付出什麼勞力,只要說一聲便有益處,多說幾聲又何妨?當關係、權力及尊重只是建基於金錢及物質之上,這份「尊敬」會持久嗎?一旦沒有利益的話,有誰願意繼續跟著這名「大佬」?還不是立即作鳥獸散?那時候,便落得「人財兩失」,什麼也沒有。


 


價值觀被扭曲,以為金錢能換取任何事,包括尊重,這是大錯特錯,更是可悲的事。但這價值觀來自何處?當然是來自身邊的家人及朋友,家長的責任更是責無旁貸。即使家境再富有,金錢買不到能力,更買不到尊重。


 


人總有迷失的時候,特別是未懂世事的年輕人,一時間被歪理蒙蔽了心神,也是情有可原。只要加以輔導,還有機會把他們扶正,教導他們先強化自己的實力來贏得別人長久的尊重,而不是用金錢來買來短暫的威勢。而最重要的是,他日「長大成人」,漸漸便會發覺當上大哥大姐並不如想像中風光的「現實」時,表面風光,內裡黯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誰也不願當上這名阿哥阿姐了。


4 則留言:

  1. 我當年比人叫阿SIR添啊。

    回覆刪除
  2. 哥前姐後三分險呀! 所以我鍾意做細算啦!

    回覆刪除
  3. 要實至名歸才能擔當「亞姐」、「亞哥」,不然的話就會被人在背後說閑話啦!

    回覆刪除
  4. 可能我係老么喇,所以都慣咗叫xx哥、xx姐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