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

100。。500

金錢的概念,應該從小開始培養。還記得小時候,金錢從不「經手」,直到某一天,父母覺得自己開始有能力時(至少,開始懂得計算加減法),偶爾會分發一元半角,到士多也好、到超級市場也好、到菜市場也好,「指派」去買東西,從實踐中學習算術上的概念。該給多少錢、找續又是多少,這比紙上談兵來得更好。


 


時代改變,現在電子錢包(八達通)的流通,在超級市場、快餐店、新式麵包店、零食販賣機、便利店等等,全都「不經人手」,「嘟」一聲,交易便輕易完成,根本不用再理會購買總數是多少、找續是多少,省卻了找續錯誤的煩惱。新一代小朋友要從生活中實踐金錢的概念,甚至,要分辨一二角、一二元的分別,看來,比當年的我們困難多了。


 


因為八達通的出現,加上信用咭的便利,誇張一點來說,幾乎可以「分毫不需」也能「通行無阻」,且對生活不會構成任何的不便。因此,錢包裡,不用帶備大量的現金。儘管如此,「有錢在手」,某程度上,仍是一種安全感的來源。


 


一向不習慣持有大量現鈔,一方面,是為安全起見,要是不幸遺失錢包,至少,也能減少金錢上的損失,另一方面,街上的提款機也不是太難找,要提存也十分方便。對於手持的鈔票,也有著一套鮮為人知的小習慣:寧可拿著數張一百元鈔票,也不願拿著五百元(或千元)大鈔。無他,只因百元鈔票的流通性大一點。不是嗎?很多小店,對於五百或千元鈔票十分抗拒,一來,怕假鈔(雖然出現假鈔的機會不大),二來,怕找續上出錯,招來更大的損失,三來,要是購買數額不大,卻欲以大鈔來付款,把人家錢箱內的所有零錢也換走,為他們帶來不便,於心何忍啊?(有時候更會被人家白眼,又何苦呢?)


 


曾有數次有趣的經驗,跟同事們外出用膳,在結帳時,每人也好像在「曬冷」一般,席間,人人都遞上五百元大鈔一張,唯獨自己,「寒酸」地拿出一張(或數張)一百元紙幣,不禁自嘲一番,笑說自己連一張「大牛」也沒有。然而,這也有一點好處,既不用為找續而煩惱,同時間,更可以為他人帶來「零錢」作找續,實在是「善哉善哉」!與其拿出一張五百元大鈔來「打散」它,倒不如早在提款時便先把它換成小面額的鈔票,自己方便之餘,對方也收得更安心。


 


正因如此,我開始明白,為何自己的錢包總是滿滿的,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富有(看,連五百元大鈔也欠奉,何來富有?),而是因為自己比別人多放了數張紙幣啊!(當然‧‧‧當中也包含了很多廢紙、垃圾、單據及欠單喇!)


 


沒有人不喜歡面額大的鈔票,五百元,我愛;但我更愛一百元鈔票,只因,我不用怕它忽然失蹤,更不用怕拿著它而無法使用,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可以控制自己的使費,不會隨便揮霍,減少過度消費的機會。

2 則留言:

  1. hahaa, you too?! Same here!

    回覆刪除
  2. 有錢人喇~!我成個錢包都係得廿蚊紙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