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星期三

破冰高手



在成長過程中,得失參半。小時候因能力未及,很多事情不能做、亦不可做,隨著時間的過去,經驗令人成長,能力逐漸增加,昔日很多不可能處理的事,最後,也要以一己之手去把它完成。只可惜,在過程當中,我們或去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而不自知,縱然知道後,卻已經無法重來一次。


 


童真,從來都是首項被衝擊、消失於無形的可貴特質。


 


當童真出現在一名小孩身上時,是可愛;然而,當一名成年人被稱為有「童真」時,卻很容易被說為不成熟、「白痴」。誰說童真只能在小童身上出現?還是成年人的顧慮太多,童真才因此一天一點一滴的從身上消失?


 


人越大,碰壁的機會自然越多,同時更是越來越怕痛,為免重蹈覆轍、犯上同一錯誤,人的忌諱也越來越多,不敢貿然行動,生活小節如是,自理能力如是,甚至社交能力也是一樣。


 


社交能力,看似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你看,一群互不相識的小孩子,不用什麼熱身,不用介紹,轉眼便已經混熟,玩得興高采烈,「攬頭攪頸」,從不覺得跟陌生人玩耍是一件突兀之事。小孩子沒有心計、沒有機心,單純地以「玩」為先,縱然眼前的,是一個連名字也不清楚的小朋友,為了多一名玩伴,主動上前搭訕(小孩子的搭訕,真是可愛到不得了),「破冰」,易如反掌。


 


相反,要是這情況發生在成年人身上,顧慮、避諱、計算等等卻是在頃刻間出現。我們怕碰壁、怕被取笑、怕碰上一鼻子灰、怕失敗、怕丟臉,所以才不敢向前走一步。回想當天,你是如何認識人生中的第一名同學或朋友?或許是自己記憶力差,我無法想起當中的細節,或許,就是因為它來得太自然,自然地便走在一起,成為朋友。要是換成現在,當身處一個陌生的地方,滿腦子也是擔憂,擔心如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生存」,擔心自己如何融入別人的圈子,這一切,也是窒礙了跟人相處與溝通的機會。


 


每個人也曾當過小孩,也經歷過當小孩子天真無邪的階段,想不到,當長大成人後,卻只能在其他小孩身上找回早已失去的率性。即使自己能衝破內心的那一道圍牆,主動認識其他人(不是搭訕啊!),純粹為打破隔膜而行,可惜,對方卻另有想法,早已有戒心,把這份單純的認識看作成有動機的舉動,要麼便冷淡對待,要麼更是視若無睹,縱有交流,說不定,也只不過是基於禮貌而打招呼而已。


 


年少時,渴望長大,因為長大,可以得到更多的自由與自主;反過來說,成年人,何嘗不希望變回昔日簡簡單單的小孩,無憂無慮,單純地認識新朋友?一句「hi」的背後,未必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目的(或陰謀),只不過是純為認識而認識而已。破冰這回事,還是小孩做得比較出色。

4 則留言:

  1. 都仲有少少「童心」架 ~~

    回覆刪除
  2. When I look at Cole... how he can make new friends at playground, I envy him! Well, actually in U.S.,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it's not that hard to social with others, just normal chit-chat.

    回覆刪除
  3. 我反而覺得而家d細路冇乜童真

    回覆刪除
  4. 我諗起麥兜同機電工程署賣個廣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