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不平」是否應該「則鳴」?

面對不公平、不合理、不滿的事時,究竟應該不平則鳴,還是沉默忍耐了事?

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包容,是和諧的首要條件。要是不為他人設想,不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凡事只從自己出發,要別人遷就自己而不是包容他人,很容易發生磨擦及衝突,環境充滿戾氣,又何來笑容?

不過,要是只懂默不作聲,人家卻不知道錯在哪裡而天真地繼續相信所做的事是正確,最後,被氣得七孔冒煙、死掉無數細胞的,便只有自己。把苦水抑壓著,除了有損身心健康外,某程度上,亦是對事情沒有幫助。或許,潛藏在心裡,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吧。

從好的角度來看,或許,對方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要是有一個「勇士」敢於走出來指出錯誤,對方才有機會糾正改過!要是只會依從、包庇,對對方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愛(保護)他變為害他。

然而,這便產生另一問題。本著不吐不快的精神,會否給予別人一種凡事投訴的討厭文化?更甚者,被人覺得自己是一名「金手指」、對人指指點點?

每次把意見說出來,都沒有當「金手指」、「戳背脊」的意圖,只是單純地希望把事實反映出來,對事不對人,是做人做事的宗旨。我不會因一個人性格「天生是如此」,就把對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相反,希望在說出意見後,對方能改善不足之處。不過,每次也不知道該如何開口,深怕對方誤以為自己挑剔難相處,錯口傷害他人,從此「形象」受損便慘了。

閉口難,開口更難!誰說投訴容易?特別是有理的投訴!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領略到當中的真諦,不會因開口而難過,亦不會因封口而沮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