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婆婆冇人養


在快餐店內,熙來攘往,食客來往匆匆,各人只專心吃著眼前的食物,縱然店內人聲沸騰、嘈雜聲處處,但當中,又有多少人會留意到坐在身邊的人在說什麼呢?


 


坐在旁邊桌子的,是一個母親跟一對小兄妹。


 


一個約四、五歲的小男孩在發脾氣,跟妹妹爭奪在母親手上的紅豆冰。他的行為,開始引起我的好奇心。小男孩一邊發脾氣,一邊賭氣地跟母親作相反的行徑,把食物往嘴裡塞。小孩每當遇上不順意的事,發脾氣常有發生,見怪不怪。難得作母親的,循循善誘地跟兒子說道理,沒打也沒鬧,總算沒把公眾地方變成打罵兒子的戰場。加上小男孩很快便消氣,沒繼續發爛,只是自個兒說過不停,坐在旁邊的我,便啟動了「自動關閉耳朵」的程式,繼續享用眼前的食物。


 


沒多久,我卻被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嚇」得立即抬起頭來。


 


「點解婆婆冇人養?」小男孩向母親發問,字字清脆鏗鏘,嚇得我差點兒連嘴內的飯粒也噴出來。不禁想,這婆婆真可憐,連一個四、五歲大的孫子也看不過眼,要開口問母親。作為小孩的母親,也太不孝順吧?已是兩子之母,應該明白孝順父母的重要性,要是連自己親娘也可以不顧,又怎能在子女面前樹立一個好榜樣?其身不正,怎樣教導小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倫理、家庭觀念?


 


偷偷瞄了小孩母親一眼,看得出她被稚子高聲「一問」而顯得異常尷尬,加上看到旁邊的人的目光,令她不得不立即制止兒子繼續發問。可惜,小男孩卻沒有停下來的意圖,仍是向母親發問同一問題。我沒刻意地「偷聽」他們母子之間的對話,也不知道那位母親如何向孩子解釋,畢竟別人的家事,還是少理為妙。


 


然而,不知怎樣,兩桌子的人,忽然有了「眼神交流」。剛上完暑期課的小男孩,心情看來不錯,主動跟我們搭訕,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談著。起初對這小孩印象不太好(可能因為在餐桌上的表現,令我覺得他有點頑皮吧),但經過一輪搭訕後,發覺他其實是一個天真、有趣的小男孩。哄哄他,讚讚他,他便顯得洋洋得意,而他的母親也很友善地跟家人聊起來。閒聊數分鐘,對他們的背景有點概念,原來他們是新移民,男孩自小由婆婆照顧,直到妹妹出世,便由母親繼續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云云。得知背景後,家人還取笑小男孩說,為何他滿口「鄉音」,但當母親的廣東話卻十分流利。小男孩當然繼續滔滔不絕地說東說西,笑得大家人仰馬翻。


 


突然之間,腦裡「叮」一聲,把所有東西串連在一起。既然小男孩有「鄉音」,會不會他的一句「點解婆婆冇人養?」也是一個帶有「鄉音」的問題,只是一眾人等誤會了他的說法?


 


「點解婆婆冇人養?」‧‧‧其實是否應解讀為「點解婆婆冇營養?」?


 


「冇人養」可以有很多理由,「冇營養」同樣可以有很多理由。小孩一句無心說話,可能令母親背上不孝順的罪名。雖然,直到現在,也不知道那一句才是真,但我寧願相信,小男孩是擔心曾照顧他的婆婆沒營養,總比她沒人照顧好得多吧!


 


一字之差,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誤會可大了。正字正音的重要,絕不能忽視。懶音、鄉音等等所帶來的誤會,可會令人貽笑大方!能說出一口「正音」,誤會也可以相對減少。


5 則留言:

  1. 呵呵,聽你講佢媽媽咁尷尬個樣,你應該無聽錯。

    回覆刪除
  2. 我兒也曾在快餐店對我婆婆說︰「婆婆,點解妳咁老都唔死呀?」,當時的我更尷尬啊!

    回覆刪除
  3. 所以清官都難審家庭事. 切肉 養家 婆都會彼人悟會. 個故事人人都聽過啦.

    回覆刪除
  4. 我有一次見到個大約四、五歲嘅細路女,佢拖住佢婆婆喺我前便行,咁啱路邊有間香燭店,個細路女指住d祭品問佢婆婆呢d係乜,跟住佢婆婆答:呢d係西裝(好似係咁上下)跟住個細路女好真誠咁話:好靚,我要買嚟送比你……我見到佢婆婆無鬧佢喎!

    回覆刪除
  5. 小孩發遇上不順意的事 也不知道當母親的如何向孩及解釋 正音的確十分重要,可是現代很多人似乎不這麼認為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