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對於吃很講究,食物質素要高、享用環境要優美、共食的人要「合嘴型」,這樣一來,這頓飯,才能稱得上是完美。要是能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固然高興;要是當中稍有瑕疵,也不會過分介懷,沒什麼所謂。畢竟,吃的主因,都是為了果腹,首要滿足胃部,才能從享用食物的過程裡獲得其他滿足感。反之,即使食物不是上佳之選,只要能跟投緣的人一起進食,這也是令人回味的一頓飯。
中國人,以米飯為主。大家應該曾聽過一些年長的親友說,每頓飯一定要有「米氣到肚」,沒有米飯的日子,感覺總是怪怪的,要不是很容易感到肚餓,便是手足容易乏力、甚至暈眩。但只要有一口白飯入肚,便會頓時精神百倍。有趣的是,小朋友、年輕人多屬「唔嗅米氣」,寧願吃麵包、粉麵,也不欲吃一口白飯。隨著歲月流逝,米飯再次成為他們口中「非吃不可」的食物。
於我而言,米飯固然能為自己帶來熱量及動力,但當中的最大原因是,米飯多是熱騰騰的端在面前。一口熱騰騰的白飯,暖入心窩,更能果腹!冷冰冰的飯,誰會喜歡吃(日本菜的魚生飯除外)?
從前,最怕吃(或喝)一些燙得難以入口的食物,每次總會把食物放涼一點才進食,這時候,母親便會作出「溫馨提示」:「襯熱呀!凍咗無益!」。年少無知,當然會諸多辯駁。但當年紀大了,便發覺熱葷的可愛之處!曾經,自己點了一碗粥,滿心歡喜,以為是熱得燙口,誰知道,一入口便有一種「中伏」的感覺:粥,是半熱不冷(即微暖)!這可要了我的命!自行把熱騰騰的食物放涼,跟端到眼前已是微溫,有著天壤之別!
自此,發現自己開始進入另一階段,要是食物不是熱得冒煙的話(試過吃漢堡包,包是冷冰冰的‧‧‧),定必要求把食物翻熱,否則吃壞肚皮便可憐了!
除此以外,另一項對食的要求,便是需要經過咀嚼的過程,才有「吃」的感覺。
比方說,一碗材料十足的湯,把湯水喝下,連湯料一併吃掉,肚皮感到十分「充實」。要是把這碗湯連湯料一起攪碎(像西式洋蔥湯、龍蝦湯等),骨碌骨碌地把濃湯「一飲而下」,縱然份量、營養甚至味道也一樣,可是,過程卻不一,以液態方式進入胃部,欠缺了以牙齒咀嚼的重要一環,即使胃部再沒有空虛的感覺,但心理上卻仍有一種若有所失之感,彷彿還沒有吃過東西似的!更甚者,很容易再有饑餓的感覺(俗語說,「多去幾次洗手間便什麼也沒有喇!」),不知就裡的話,更會被誤會「生蟲」、「生癪」呢!
因此,如要我以流質食物為主的話,不是「吊命」是什麼?既然有一副健康的牙齒,不好好利用它來咀嚼,豈不是很浪費?我還是喜歡「有骨落地」、「有o趙頭」的感覺!
食物當然要細嚼才滋味啊
回覆刪除我都好怕食太熱0既野...
回覆刪除我以前都要食好熱嘅嘢,公司個阿嬸知我習慣,人人枱面都放溫水,但我嗰杯係滾水……不過後嚟聽人講,話太熱的食物會灼傷食道,令食道軟組織受損,增加患食道癌機會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