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位小妹妹(她雖已是成人,但在我眼中,她就是跟一名小妹妹無異),她的舉手投足,跟一名淑女無異。她臉上永遠帶著微笑,說話小聲溫柔,卻又毫不彆扭造作,跟她相處,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服。她彷似是一名極受保護的小動物,不能受驚嚇、不能大聲相待(重申一次,她真的很斯文,不是造作出來的文靜),跟她對話,自然會變溫柔一點,盡量把音量及聲調調節一番,彷彿只要大聲一點便會把她嚇著似的。曾笑著問她,「有否發過脾氣?發怒的樣子又是怎樣?」不難想像,她又是帶著靦腆的樣子,客氣地說自己當然有壞脾氣的時候。
脾氣,不論是好與壞,也是情緒的一種,有人選擇嘩啦嘩啦的不吐不快,快來快去,發洩完畢,又回復正常嘻嘻哈哈的日子,有人卻在發脾氣後,仍是怒氣沖沖,怒氣如「烏雲」般,歷久不散,臉上彷如貼上「生人勿近」的標籤一樣。
不禁在想,當人處於怒火中燒的情況下,怒罵,是一件自然不過的事。叉著腰、皺著眉、「氣聚丹田」,把不滿發洩出來,令人產生恐懼,對方才「知驚」,才會「知錯」。然而,破口大罵又如何?要是對方「受教」,本著「愛之心、責之切」,「罵你都是為你好」,這責罵,還是有點「存在價值」。可是,同樣的事,發生在一個毫不在乎的人身上,對任何責備也抱著不搔不癢的態度,發怒,猶如把拳頭打在牆上,牆身不會有任何痛楚,痛,只有在自己手上,這樣一來,豈不是很傻很笨?
當你發現,憤怒及發脾氣並沒有把問題解決,反之,只換來傷身的下場,何不乾脆把這口氣吞回肚裡去?希望把事情辦妥,心中才會還有這團「火」,希望自己(或他人)把問題糾正,才稱得上「功德完滿」。要是明知道再著緊也只是徒勞無功的話,我寧願選擇封口。無論那是一件如何無理、令人咬牙切齒的事,自己反而會一笑置之!比方說,要是有一刻,同事聽到我在冷笑一聲,不罵反笑,便知道自己正在面對一些不知所謂、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對於那些越沒得救的事情,反而越能「處之泰然」,因為深知道,再吵再罵也不會扭轉形勢,何不選擇好好「保護」自己的細胞,不用無辜被「犧牲」?相反,要是自己表現得很著緊,這還表示自己還很在乎,希望令事情變好。
同一態度,同樣可應用在「人」身上。試想想,當你對一個人有喜惡的表現,某程度上,可證明對方還有一點點「地位」。要是對方跟自己毫無關係時,你只會無視對方的存在,實行「睬你都傻」!(經典例子:父母在教導子女時,都是說「如果你唔係我仔女,我都費事出聲!」)
不禁在安慰自己(及他人),要是我仍表現出有反應的話,代表事情(或人物)仍是「有得救」。要是連「笑罵」也省掉的話,證明在自己心中,那件事(或人),已是無藥可救,在我眼裡,那人或事已變成「透明」了。
無聊地想,他朝一天,要是能像文章開首的小妹妹般,任何事也笑著面對,連發脾氣也是可愛得要命的話,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好,從今天起,就由「怒罵」變成「笑罵」。要「笑罵」,首先學會冷笑三聲:呵、呵、呵!
但是對一些白目的人,你不罵反笑,他們還以為你不認為他們有錯呢。怎麼辦?
回覆刪除要做到這個修為,恐怕我還未可以啊!
回覆刪除絕對係返工座右銘!
回覆刪除嗰位小妹妹係高人嚟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