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電視劇經常出現一個情節:主角遇上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又要把內心的怒火發洩出來,便會一手把桌上的物品全掃到地上去。作為觀眾的我,與其投入其中,反而會變得抽離,不禁問一句,「誰來收拾這殘局?」。電視劇嘛,再混亂再骯髒,自有工作人員把殘局收拾好。然而,當發生在現實中,「一掃而空」的確很爽,但當面對滿地雜物或垃圾,一秒的痛快,換來一小時(甚至數小時)的收拾「時光」,冒著打破珍惜而富紀念價值的物品的機會,為的,只是消除一刻的怒氣,太傻了吧?
恕我現實及計較,身邊沒有工人、沒有「妹仔」為自己善後,發完脾氣,還不是自己「死死氣」地收拾殘局?此消彼長,怒火不是再重生嗎?誰會笨得跟自己作對?以破壞來洩憤是天下間最愚蠢的事!因此,縱然自己火冒三丈,也不會笨得以自己的物品「較飛」,犧牲它們來「以洩心頭之恨」?No Way!
鏡頭一轉,九一八事件、釣魚台的主權問題,全都是令中國 人感到憤慨難平。面對國仇家恨,氣得咬牙切齒,未能忘記昔日在歷史中犧牲的人民,一想到當中受到的恥辱,每個中國人也難以釋懷。反日、抗日的情緒在這個同仇敵愾的日子裡,顯得特別高漲。然而,在作出反日、甚至抵制的行為時,也得先從理性出發。「冤有頭、債有主」,誰對不起國家,就揪出「當事人」來對質、追究責任、甚至「討伐」!那些只是買日貨、在日本公司工作,都不該成為被指責的對象。
試問,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一件貨品從零件到成為製成品,當中已涉及多個國家的「合作」,商品才能得以面世,要絕對抵制某國的產品,又是否行得通?或者,簡單一點,不買某國某牌子的產品,那應該行了吧?要是真的如此痛恨日本,倒不如乾脆禁止輸入日貨、嚴禁日本品牌在國內開業等等,如此一來,沒有人需要背負「賣國賊」、「通番賣國」、「叛國」等「嚴重罪名」了!要是買日貨便是「賣國賊」的話,想必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對於要求對方賠償及作出道歉,這一點是毋庸置疑。要報仇雪恨,請先找出「正確目標」,而不是胡亂在街上看到日本品牌的汽車、日本商店便加以破壞。拜託!那是自家國內的國民,他們都是自掏腰包買的車、自行出錢開業的店舖!大肆破壞及搗亂,受傷受損被破壞的,是自己國家人民的財產,人家(日本)在彼岸卻絲毫無損,連「隔岸觀火」也稱不上!這跟自相殘殺有何分別?所謂的反日行為,只是把抑壓已久的憤怒,發洩在無辜的人身上,人家不搔不癢,自己卻在肆意破壞後留下一個爛攤子,有待收拾。誰會笨得破壞自己的家園及國家的安寧?這跟自殘有什麼分別?
試想想,明明是人家對不起自己,一個思路稍為正常的人,也是先去找人家晦氣(先撇開一切道德法律後果的問題),而不是打自己洩忿啊!現在的激烈行為,不是愛國的表現,而是一個失去理智、只顧借題發揮的「愚民」甚至是「暴民」的行為啊!
中國人,醒醒吧!不是隨便上街,怒呼數句,打破招牌,便是愛國的表現。夠膽識的話,直接找有關人士的晦氣,討回公道,而不是發瘋似的隨處找一個手無寸鐵的平民來當出氣袋。
同意
回覆刪除呢d行為係擺明搶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