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永遠是最好。
小時候,想得到一件玩具,殊不容易。我的記憶力不夠好,加上「生活淡淡似是湖水」,沒什麼事特別令人印象難忘。話雖如止,直到這一刻,我還清楚記得,某年中秋節擁有的小金魚燈籠(燈籠是有三條金魚,大中小連在一起)、麥當當的開心樂園餐的小龍玩具、甚至,一個迄今仍沒有得到的「四眼妹」洋娃娃等等。
這些小玩意,有得到的,也有得不到的,以現在的準則來算,跟現在手工細緻花巧、幾可亂真、動輒數百甚至數千元的玩具,當年的小玩具根本不值一文,但它們就是深深地儲存在腦海裡的某一角落,永遠難忘。然而,假使它們現在重現在眼前,卻又未必如當初般愛惜及喜愛它們。正如,孩童時代看的卡通片,永遠是最好看的,長大後重看,卻覺得內容無聊、手法誇張云云。同一齣卡通片、同一個玩具,在不同時間重看重玩,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當年覺得,一台鋼琴矜貴得跟黃金相若,一台鋼琴的價錢,猶如天文數字,想買它回家?根本是痴心妄想。反之,現在走到琴行,看到各式各樣的鋼琴,價錢雖仍是偏貴,但跟當年相比,已沒有那種「遙不可及」的感覺了。昔日,買鋼琴,要顧慮的,除了是空間的問題外(家中小得可憐,哪裡放得下一台鋼琴?),另一主要因素,便是缺乏銀根,鋼琴絕對是一項不是每家都能負擔得來的奢侈品。時至今日,它的價錢仍是「高企」,但以現在的角度來計算,已是划算得多,只是家中的空間依舊不變(甚至是小了!只因人長大了,佔用空間自然多,「身外物」更是越積越多),縱有能力把它買回家,也無法給它一個「安樂窩」,計劃,也只好作罷(除非有能力把家居變大吧!)。
職場上,當自己還是一名新入職的「新鮮人」、未有能力向上爬升時,總覺得位居要職一點也不容易,既是難得,也是一種能力上的肯定。時過境遷,接觸的人多了,離職的離職、升職的升職,方發覺,有些人的職銜與能力未必成正比,銜頭可能只是一個虛名,未必能真正反映當事人的實力。大部份「高高在上」的高層,都是憑實力實幹、一步一步的發奮向上爬,但是,當中仍有一小撮人是名不副實,靠運氣、憑著好時機,升職如坐升降。有實無名,心有不甘;有名無實,令人咬牙切齒。然而,當身在其位,卻有機會「表面風光、內裡坎坷」,有苦自知,更有可能覺得不外如是,反問自己,為何當初對某職位趨之若鶩?得到後,說不定,煩惱比快樂多呢!
當人真的逐步向前走,方發覺昔日曾為之神魂癲倒、趨之若鶩、巴不得得到的東西,原來不外如是,難免有失望之情。然而,人總不能因害怕面對殘酷的現實而停留不動。畢竟,人是需要向前望,只停留在過去,未必是一件好事。或許,對可變的未來,別抱太大的期望(或奢望),踏實一點,盡力享受現狀,令「現在」成為「將來」的美好回憶而不是遺憾,反而更好。
但鋼琴,靚小小可能都成幾十萬...
回覆刪除普通傾色都七、八萬喎!我都覺得好貴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