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Block or not?

在交朋結友上,我沒有太大的要求,只本著一個基本原則:要是志同道合的話,便能更暢所欲言、侃侃而談;縱使未能成為深交,當一個普通朋友也沒所謂。有些性格分明(不像我優柔寡斷)的人,立場卻是非常鮮明:是朋友的話,可以「friend過打band」,要是當不成朋友的話,便會表明立場,「冇friend做」。我十分認同「話不投機半句多」這話,要是能有選擇的話,何必勉強自己跟一些意見不合的人來往?然而,在人際關係上,要做到「非黑即白」,談何容易?畢竟,世界這樣小,世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誰能預料到,或許在某一天會「山水有相逢」?把關係弄得太僵也非一件好事。我並不是說做人要戴著假面具、表現虛偽、即使不友好也要假裝友好,我只覺得,對別人多一份包容,世上便少一點爭拗、多一分和諧。


 


我常被同事笑說,自己「包容性」十分高,對著一些在普遍人眼中、以「溝通不來」見稱的人,也可以「溝通」得來。說實話,並不是因為自己包容性高(其實我是一個很易發忟的人),而是覺得,既然有緣大家碰到面,無需太過計較,把關係弄僵,碰面時要左閃右避,把對方當作透明,不是更加辛苦嗎?


 


要把兩人(或更多)拉攏在一起,要成為「朋友」,單憑一方面之力是不行的。對朋友,不但要「認」,也要「識」。要是能把人的名稱與樣貌「認」出來便當作是「識」對方,未免太兒戲。若以這標準來計算的話,可以有千千萬萬個朋友,而事實上,真正認識自己及對方的「朋友」,又有幾人?要是當中有10-20%能成為「朋友」的話,已稱得上是交遊廣闊了。朋友,是重質不重量,友好的,數個便夠了,否則,給你「朋友三千」,沒有一個能傾聽心事的話,也是徒然。


 


現今資訊發達,在社交網站、即時通訊等地方,朋友理所當然的是朋友、陌生人也可以成為朋友,「四海之內皆朋友」,自己要適當地作出選擇及過濾,千萬別「來者不拒」,便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試想想,要是在「水蛇春咁長」的朋友列內,只供「觀看」而沒有「實用性」的話(意指,連「hi」也不會說),這算是什麼「朋友」呢?倒不如從一開始便不「認識」對方好了。


 


對一些明知是滋擾性的「朋友request」,不用思量便會把對方拒絕。但對於一些「似熟非熟」的(就是那些連碰面也不會說「hi」的那種),又該如何處理?根據自己的「包容性」來算,通常,我也不會刻意地拒絕。然而,某些「朋友request」卻是太出人意表,明知對方為著某些暗藏目的而衝著自己而來,「明刀明槍」的來當自己的「朋友」,不是太突兀嗎?面對這難題,真是左右為難。無視對方、拒絕對方的請求嗎?自己彷彿成了一個壞人似的,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口;然而,要我把對方視作「朋友」的話,自己卻心有不甘。「朋友」這課題,原來不是想像中的簡單,特別是當對方可能暗藏著某目的而來的話,處理上更要小心謹慎。

4 則留言:

  1. 尤其是係FB特別多呢的所謂「朋友」

    回覆刪除
  2. 世上無絕對黑白的, 相識的可以三千, 朋友唔會有咁多的. 友情都要時間去維持的.

    回覆刪除
  3. 我近排都失驚無神收埋d「人地個friend」既request,真係要狠心d。
    (P.S.無乜見你上fb,你又知有人request你既 )

    回覆刪除
  4. FB的朋友真係要挑選吓喇~我唔想比D無謂人睇到我D相丫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