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也覺得,我是一個羞於(甚至不會)表達的人,寧願選擇聆聽多於發言。
對這種「缺憾」,一直耿耿於懷(正因為從不覺得這是種「缺憾美」才最可憐!)。我不是沒有嘗試改善,而是無論怎樣改變,也不會改變自己跟錯誤劃上等號的事實。除了繼續多聽外,還在學習多說。可惜,「多說話」對我來說,挑戰極大,失敗多於成功。
忽然想起,曾經看過一段文章,內容大約如下: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苛於責人;
在爭吵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諷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常常自責;
在包容中長大的孩子,學曉體諒;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滿懷信心;
在讚賞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重;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
在安全環境長大的孩子,,對人信賴;
被多方肯定的孩子,能多自愛;
在接納中長大的孩子,會懂得愛;
以上各項,有多少項是你的心聲?有多少項是你認同?
一直以來,對錯誤或過失,我總是自責為先,先懷疑是否自己做錯,什麼事也扛在身上,直到有人說「不是你的錯」,才會把這份自責的心稍為減退。自責的形成,大部分責任在自己身上,因為自己做得實在不夠好,但直到這一秒,我才知道,還有另一個原因。
當我以為自己已經做得不錯、無愧於心時,原來,在某些人心目中,我是「差中之差」,批評、挑剔,是等閒事,即使做足一百一十分,也會被換來「為何不能做到一百二十分」(雖然,我是連一百分的標準也達不到)。別安慰我說,「我已做得很好」、「不用理會別人的目光」云云,我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達到「好」的地步。
是的,我是一個壞透的人,我正在推卸責任,把不敢言的性格,歸咎於別人對自己的嚴苛。別人對自己嚴苛,是訓練、是磨練,為什麼我不乖乖聽從?只要乖乖地「嗯、哦、呀、係」,避免講多錯多,日子便好過得多。只要稍加意見,便會引來紛爭及不滿,這就是我的錯。
說,是錯;不說,也是錯。最後,為怕開腔便得失別人,倒不如什麼也不說。當變得沉默寡言後,又企圖不自量力地「表達」意見,再次變回「多言」,最後,這個循環不斷上演。
同一句說話、同一個行為,只要是出自我口(或手)的話,總有被嫌棄、挑剔的地方。相反,在其他人身上,即使犯錯,也不會受到嚴厲批評;要是剛做好基本本份,更會得到讚賞。
我不是希罕別人的讚賞(大家也該知道,我是害怕被讚賞的),只是覺得,為何我只能接受斥責?為此,我找出各種理由來解釋,是「愛之心,責之切」?但對這種「責」,我真的厭倦了‧‧‧
既然我的「多言」會引來各方不滿,好吧,我shut up。
莫須有,唔好咁上心,有時你比人蝦得耐突然反抗,佢地就越會覺得要話番你。
回覆刪除唔知發生咩事,但希望你快快recover!
勇於表達意見是好事,但往往換來無理的指責,但只要問心無愧就無需太上心,別太介懷啊!
回覆刪除看來我同迷女志同道合,有解傾
回覆刪除迷迷, 晚上好 ! 我是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哇哇哇 : (
回覆刪除成長的環景是能定下以後的一生.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y 係好重要的. 我的人生可能在三歲時以定了~ 改不了, 唉. 人生就是受, 一係接受, 一係享受.
回覆刪除我都唔知自己係點長大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