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星期四

2%的風波

生活,從來不易。要面對通漲的壓力,貨幣貶值,唯有找出不同方法,希望能保持原有的生活質素。開源節流,是其一方法。然而,面對著緊縮的經濟,開源變得更難,節流,便成了唯一的方法。


 


作為員工,總覺得自己在過去的一年,盡心盡力為公司服務,理應得到合理的回報,deserve得到更多,加薪雙糧,是工作的認同,令員工在來年更用心為公司服務。作為僱主,總是以營運成本高昂為理由,盡量減低成本及支出,當中,尤以先行向員工「開刀」:不減薪已是「萬幸」;能加薪更是「皇恩浩蕩」,更別再妄想要求加薪幅度有多少。


 


某航空公司宣佈,來年員工加薪2%,引來極大的迴響,反對之聲不絕於耳。


 


理性一點來看,這2%沒法子追上通漲,的確令人失望。然而,深想一層,從來,沒有員工會滿足於現狀,總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的薪金及福利。可惜,現實卻事與願違,員工與僱主之間,永遠存在著一條無法拉近的鴻溝。作為打工仔一族,每年的願望都只是十分卑微,不求大幅加薪,只求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就這樣簡單。可是,每每在年底「埋單計數」時,落差甚大,亦難怪員工會怨聲載道。


 


他們有工會為員工爭取權益,已經比其他打工仔好多了,至少,他們能理直氣壯的發聲,表達自己的不滿。回頭一想,其他打工一族,面對加薪幅度的不滿,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他們(包括我們在內)不是更可憐可悲嗎?


 


將心比己,沒有人會否定員工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更大的福利是錯。可是,他們每每把「工業行動」放在嘴邊,以罷工來要脅僱主就範,把普羅大眾的權益置之不理,那又是否合適呢?雖然明白他們的出發點,認為不把行動升級的話,僱主是不會知道當中的嚴重性而堅持原有的方案。可是,這些行動,卻偏偏犧牲了無辜的乘客。


 


年近歲晚,加上佳節臨近,旅客人數自會大增,機場、航空公司都是處於緊張狀態,不能有絲毫的出錯。動輒以工業行動作為擋箭牌,豈不是把旅客當作談判籌碼?令市民擔心自己的航班能否順利起飛,這又是否合情合理?


 


爭取權益是應該,但是否應以一種較為人接受的方法來談判,比事無大小也以工潮為威脅僱主為好?狠來了的故事,聽得多也只會令人生厭,令本來理直氣壯的事,變成強詞奪理,反而得不到人家的支持,這又是否大家所希望見到的結果?

3 則留言:

  1. 我都唔係幾鍾意成日都聽到佢地咁樣

    回覆刪除
  2. 咁我又贊成佢罷工,因為2%對其他人都有指標作用。

    回覆刪除
  3. 通常都能夠成功!(我會諗,好心就唔好次次要人話罷工先出嚟談判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