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

聞「章」色變



每個工種、每樣工作,也有既定的程序與指引。指引的出現,目的是令工作更有規範,流程更有系統,出錯的機會便越少。但隨著經驗的遞增,加上各人的工作手法有別,程序成了大方向,只要沒有偏離指引,而能得到同樣理想的效果,縱使細節上有些微不同,也不會構成問題。


 


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百分百地跟從指引來工作?還是比建議的指引做得更多?或是偷偷地「偷工減料」──少做一點?


 


所謂的按章工作,絕大部份是員工跟公司談判時、握在手裡的「籌碼」,是工業行動中的常見行為。令人吊詭的地方是,跟隨指引來工作,本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不跟從才危險啊!),為何偏偏大家卻聞「章」色變?原來,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會把指引中的細節有限度地調整,既可方便自己,也可便利他人。當「按章工作」真的實行時,失去了原有的靈活變通,變相減慢了正常的工作效率。例如,巴士司機為了方便乘客,在不影響其他道路使用者的情況下,他們未必需要對準車站才給乘客上落車;車子剛駛離車站,司機不忍心看到乘客眼睜睜地目送車子離開,仁慈的司機也會行個方便,給乘客上車。又例如,空中服務員的「按章工作」,原來是在航班上「不捧餐」(這刻我才知道,為乘客遞上餐飲並不是他們的工作?)及依足程序逐步作安全檢查(難道平日不會依程序檢查嗎?)


 


不禁在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經常面對(及自己處理)的工作,究竟有多少是「跟足」指引而行?我們會否把別人為自己做的事,全都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會否在日常生活中「做多了」而不敢吭聲半句?要是自己因停止做某些工作(而這工作未必是工作範圍內的事)而換來人家的抱怨,豈不是很冤屈?


 


從來也覺得,多做一點,靈活變通,不用「板板六十四」,偶然為別人行個方便,不計較是否吃虧,何樂而不為?然而,要是額外多做了,卻得不到別人的體諒,吃虧變成「吃黃蓮」(「啞子吃黃蓮」),相信誰也不會蠢得繼續當笨蛋了。

3 則留言:

  1. 法治就是章治...所以唔好迷信什麼rule of law. I think many female think the way you do even in the US. They can work hard but not able to work smart. Elevator only go to the 8th floor doesn't mean you can go to 8 and walk down...Short cuts are not necessary bad.

    回覆刪除
  2. 唉~我都想按章工作呀!(我比人推咗好多非工作範圍的事要做,而家揹咗上身,比人當咗係我份內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