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充滿愛心、偉大不自私的人很多,可是,自私的人也不少。能摒除自我,願為大局切想而犧牲「小我」的人又有多少?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也不能置身事外。不敢說自己是一個能處處為人切想的人,間中也會自私的時候,從自己角度出發。我不能說全部人也是各懷鬼胎而沒殺一些凡事全心、全意為他人的大好人。可是,當要作出抉擇時,人們很自然的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在自身跟外在因素相比較下,大多數人仍是以自己利益為大前提,而把大眾利益放在後,矛盾心情不停浮現。
每人也想置業安居,購買物業作自住、保值。每人也想在樓價低落時購買,在價格飊升時賣掉,從中賺取利潤。在這期間,永遠有兩「幫派」處於對立位置。未能置業的人總嫌樓價過高,買不起樓房(包括我在內)。然而,已經「上車」的業主,有些希望樓價繼續飊升,令他們獲得更大的回報。即使沒有較大的升幅,至少,也會期望價格能穩定地增長而不是下跌。你想升時我想跌,兩派人想法迥然不同,要找到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買家成賣家(或相反),否則,永遠沒法改變這想法。
在生的人為了安居樂業而努力賺錢買樓,已過世的人要為自己找一個安樂的樂土「長居」也不易。土地越來越少,連帶骨灰龕的位置也越見「緊張」。每人也想先人入土為安,不用「左搬右遷」,「安安定定」地在永生生活下去,可惜卻事與願違。最大問題是,為他們建「新居」並不如興建新住宅般容易。即使很多人對骨灰龕有所需求,但絕大部份也不希望與它們為鄰。明明需要它,卻不想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的矛盾可真大啊!在這裡興建,甲強烈反對;在那裡建設,卻又引來乙的不滿,問題永遠沒法得以解決,難道要另闢出一個孤島來興建?到時候,又會引來一眾人等諸多不滿,訴說地點太偏遠,非常不便。要是沒有人願意作出妥協,從中找出調解的方法,問題只會越見嚴重,爭拗變得沒完沒了。
另一事例,便是自馬頭圍道塌樓事件發生後,人人也人心惶惶,希望早日離開危險地,可是,那畢竟是自己的家園,要離開,總有一萬個不捨得,同時,也有一萬個理由不願意搬到另一社區。還未開始收購行動,卻已引身出另一問題:怕收購金額太少、怕找不到面積相約的地方、怕新地方太偏遠‧‧‧
世事偏偏如此諷刺,當這邊單位被納入收購重建的範圍,換來受苦/受惠者的怨聲載道,相反,坐落在對面街、沒有被收購或影響的單位同樣也埋怨連連。不想搬遷的被迫撤走,想搬離的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離開、自己卻要「原地踏步」,位處於同一條街道,卻有著不同的命運,真是命運弄人。要是天真地想,把兩街的人倒轉,他們會皆大歡喜嗎?還是只不過角色倒轉,同樣是怨氣沖天呢?
矛盾所以產生,皆因每人也只願保護自己。利己的事,最好全歸自己,不利自己的事,最好跟自己無關。矛盾是永遠存在於空氣中而無法全數消失,最多只能把它的程度減輕。要化解矛盾,一點也不易,單憑一方的努力,是無法把矛盾化解。活於這年代,無可避免地要在兩者中周旋,少不免可能要有人作出犧牲,我也不敢說自己能做到,只希望在選擇的過程裡,能把別人的傷害減到最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