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日星期日

保險不保險

坦白說,對於保險是否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保障,我是存有疑問的。很多人說,保險,是把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要是他日真的不幸發生什麼意外的話,當中的賠償,至少能為自己及家人帶來有限度的幫助。雖未能確保任何人能從此過著安逸的生活,但至少能助燃眉之急,生活暫時不會受到太的影響。


 


面對著各種人和事,我們可以從回報角度出發,計算過後,高回報的便go ahead,否則便不會首肯答應。唯獨對於保險這回事,我們從來都是「不求回報」。試問有誰希望購買保險後,希望自己能「受惠」?


 


從來,保險都是「what-if」的問題,總離不開「要是不幸發生什麼意外,以後日子怎樣過」等等問題,但這樣的想法,難免會令人有被「詛咒」的感覺,感覺一點也不良好,以這樣方法賣保險,誰會光顧?同時,它也是講求機會率,沒有東西能有百份百保證,即使命中率比中六合彩還要低,只要還有0.00001%會發生的話,它仍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風險。一想到這裡,要是能付出一點保費,令自己的家人得到某程度上保障的話,相信不少人也願意付上保費來換取對自己及對家人的保障。


 


沒有人希望自己(或家人)成為當中的得益者(所指的是收到保險金或補償),最理想的是,付出保費,而自己又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過每一天,直到終老。縱然年年月月地向保險公司「進貢」,看似「白付」金錢,實際上換取一定程度的保障,相信應該沒有人會介意購買。


 


是否購買保險(先撇開是否不喜歡被「詛咒」這問題而大呼「大吉利是」拒絕購買),離不開兩個元素:保障範圍是否全面及自己實際需要的保障。要是一買一賣,付出保費,換來安心而全面的保障,買得放心,從業者也不愁開不成保單。然而,為什麼大家聽到保險二字都顯得抗拒?皆因大家也不覺得購買保險能為自己帶來應有的保障。多得一小撮的害群之馬,為了自己利益,為了能得到更多的保單,不惜向客戶胡亂推銷,誤導客戶,令他們購買一些不必要(甚至重複購買性質類同)的產品,或是訛稱產品保障範圍有多廣,令人深信不疑。要是身體健康、沒病痛的話,問題並不大,生活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然而,沒有人能預計天災橫禍何時會降臨,更不會預料到身體何時出現變化,這時,滿以為昔日的未雨綢繆,能為未知的將來帶來一點保護,誰知道原來一直買錯保險,甚或因為苛刻的保險條文,令保障未能發揮它的功能,身心皆受傷。


 


或許是自己對保險有偏見,總覺得它「買時乜都得」,當面對賠償時,保險公司卻理直氣壯地把每條條文來一個「咬文嚼字」,本來含糊不清、字體小如芝麻的條款,現在卻「清楚」地一一解釋,這情況不符合賠償條件,那情況不包括在內。昔日準時繳交的費用(深怕一旦遲交便換來「cut單」),猶如掉進海裡一樣,保費只為養活保險公司而未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保障,教人如何安心地光顧它?


 


看來,唯一最保險的,便是保險公司本身,只因它已把保費袋袋平安,如不幸地需要從它袋中拿回補償的話,便得各安天命了。

6 則留言:

  1. 叫你買時就話乜都有得賠,到出事時就乜都話有問題,保險公事真係靠唔住呀!

    回覆刪除
  2. 保險是合法呃人的, 收錢就快, 賠時就咁無得賠, 那又無得賠.

    回覆刪除
  3. 無辦法做得好的因為兩者有衝突的. 公司是要賺錢的, 賠是為反那原則的. 唔賺錢的一早摺咗了.

    回覆刪除
  4. 都只係買個安心架咋!

    回覆刪除
  5. 宜家啲所為 free market 係呃到盡, 睇吓幾年前金融風暴就知啦.

    回覆刪除
  6. 咪係,咩都比佢地講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