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樣很特別的東西。即使同名同姓,但性格、外貌、年齡卻可以大相逕庭。名字可以相同,但身分卻是獨特。擁有相同姓名,只不過是純粹一個巧合,兩個身處在不同地方、背景不一的人選用同一個名字,往後的發展及前途各異,所走的路不也一樣。
在大學時,有兩名同名同姓的同學,入讀同一學系,名字叫法一樣,只是寫法有點不同,但已為我們一班朋友帶來不少娛樂的話題。她們更成為一對好朋友,活像一對形影不離的孖公仔。有你,便不會忘記我;記著我、也會同時記著你,這樣的關係,以一條無形的線把她們拉在一起,感覺應該很特別吧?
打從小時候讀書開始,直到畢業後工作,總會認識到來自五湖四海、不同階層的同學、同事、朋友,在同時間,我們會在不知不覺間進行歸納法,把不同人的姓名、性格大約歸納為不同類別。有趣的是,有否發覺,當你聽到某些的名字,即使那是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腦海也會開始進行「拼對」工作,對某些人、某些名作出一些假設,例如:名字A的人,多是麻煩多事之人;名叫B的人,多是俊朗不凡、嬌俏可人;名叫C的人,多是不拘小節之人(A、B、C只是一個代號)‧‧‧等等。你可能說這種想法是沒有根據、不科學,但的確,這種不太科學的「個人推論」在某程度上的確能應用在生活上,其可信度、準確性也不低呢!
對陌生人先入為主,可能不夠客觀,更可能會影響對對方的看法、或有偏差。因此,這種initial的歸納法只能用在初次見面,之後,仍是要透過相處,才能認清對方的性情、品格。要是了解過後,發覺對方並不如想像中的壞,便會喜出望外,反之,便會覺得對方跟名字「不相襯」,繼而更新潛藏在內心的「資料庫」。
雖然這想法有點無聊、無稽,但在平淡生活中,偶爾玩玩這樣的「歸納」遊戲,從而猜出對方的性格,未嘗不是一件有趣事。
有冇睇過 "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by Malcolm Galdwell? 好多時第一感是很準的.
回覆刪除我也有妳的想法,對某些名字的人會作出假設,通常都幾準架!
回覆刪除人人都有 blink 的 power.
回覆刪除早晨..腦友記 已是深秋天 天氣早晚轉涼 大家都要保重身體
回覆刪除可能我唔多用腦, 又成日無帶個腦出街, 又成日比同事問我有無帶個腦返工, 所以無諗過這些問題.
回覆刪除我中學嗰時,有兩個女同學,同名同姓,中英文都一樣寫法~咁自然學號又會編埋一齊,開學嗰日班主任都搞咗一陣先分得到佢地身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