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會被界定為「朋友」?是從一開始便是朋友?還是慢慢「升級」,從另一個界別「躍升」為朋友?
小時候,生活圈子只有家庭及學校(雖然現在也好不了多少),每天面對的人,不是親如家人,便是在學校裡朝令相對的同學們。「同學」等同「朋友」、「朋友」即是「同學」,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分別。當時,天真得以為,但凡自己認識的,全都可以歸納為朋友的類別。
同班加上隔壁班,再加升班後被編入新班所認識的同學在內,算起來,認識的同學的確不少,但真正能談天說地、分享樂事、分擔憂慮的,又有幾人?畢業前寫的紀念冊,又會送給哪幾位同學?還是漁翁撒網,以「量」取勝?
隨著年紀漸長,面對的人,不只局限於家中及學校,還包括了其他地方,如辦公室。辦公室內所接觸的,要不是部門同事、便是上級高層。職場是一個工作的地方而不是鬧著玩的遊樂場,各人按本子辦事,是理所當然的事(正如某些戰鬥心極強的參賽者一樣「目標清晰」,參加比賽,是為了贏出比賽,而不是為結識朋友)。以為在職場上能像在學校裡般容易贏得友誼的話,未免過於天真無知。然而,我並不否定有人能在職場上認識到一些志同道合,繼而成為朋友。如此一來,同事「升格」為朋友,贏得一份難得的友誼。職場上的友誼,更是可遇不可求。
「朋友」,用來幹嗎?分享喜樂?分擔苦惱?想必每人心中各有不同的定位。有些人,更笑言把朋友定為用來「利用」甚至「出賣」。當然,也得看你如何詮釋「利用」及「出賣」二字。要是在危難困苦中想起朋友,希望藉以對方獨有的優點及分析來幫自己度過難關、在互相幫助下,彼此變得更好的話,這「利用」或「出賣」,還是有其價值(個人而言,還是喜歡用一些比較正面的詞彙,這二字,還是可免則免)。在我而言,我還是覺得,朋友之間的互相幫忙,是正面及珍貴的。
朋友有事相求,只要是在能力範圍內,當然義不容辭。當位置對調時,即是只是小如雞毛蒜皮之事,卻怕會因此打擾朋友而未敢出言相求。天馬行空地想,要是有一天,需要廣泛地打「友情牌」,例如,搜集資料、填問卷、甚至募捐等等,腦海裡浮現的朋友清單有多少人?即使塗上「面懵膏」(這方面,我可是面皮薄如紙),又有多少人對我加以理會?怕被拒絕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最大的「阻礙」或擔心,是怕帶給友人煩惱。
的確,想得太多、講得太少,是我的缺點,所謂的擔憂,大部分也是多餘的。或許,只要願意踏前一步,開一句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朋友有時候並不需要說話,就是靜靜地喝一杯,也是件很窩心的事!
回覆刪除最怕D朋友轉行賣保險個隻,真係唔知點算。
回覆刪除朋友貴精不貴多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