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樂愛惡欲」,是與生俱來的情緒:高興時咔咔大笑、不悅時面色一沉、哀傷時流淚‧‧‧乃人之常情。然而,自己對情緒的控制,總是過分得令人吃驚。
旁人可能未為察覺,但自己卻越來越發覺自己在刻意壓抑情緒:
當快樂時,固然會微笑、大笑或「喪笑」(出現此情況的機會並不多),但當笑聲過後,便會擔心自己是否失儀,是否開心得過火,因此,連笑也不敢笑開懷;
為免別人擔心或非議,對不快之事而引起的情緒波動,可免則免,因此,在大部分情況下也是敢怒不敢言;
坦白說,自己的情緒智商確實低得不能再低,並非如外間看得的「瀟灑自如」。曾經,我也希望自己能像別人一樣,想笑便笑,想哭便哭,遇上不喜歡不順心的,便坦率地表達出來。然而,這好像很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刻也在警惕自己,要behave myself,盡可能別把情緒影響自己的生活、工作。明明面對不公平的事,因而感到不滿或抱怨,是正常不過之事,但自己卻怕被說成太嬌縱,連丁點兒的挫折也未能適應,不想被標籤為凡事抱怨、受不起考驗云云,為此,便刻意咬緊牙關,腦海裡提出千百個要自己接受的理由,把不滿強忍下去,「骨」一聲把怨言吞回肚裡去。
笑,不敢笑;哭,不敢哭;鬧,不敢鬧,已經變成自己的性格之一,總而言之,沒什麼情緒起伏便好了。開心時要笑,感到憤怒時更加要笑,彷彿「一笑」便可以走天涯。總覺得,情緒起伏太大,影響判斷力的機會也提高,因此,只好把真感覺、真性情隱藏起來,務必令自己變得冷靜,甚至冷漠。漸漸地,這成了自己的習慣,想改變過來,已經回不了頭。
與此同時,自己也怕變成一個「假人」──一個帶著假面具、只懂嬉皮笑臉的「虛假人」,情緒要拿捏得準確,的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我不是一個逞強的人,但卻是一個「硬撐」的人,喜歡把所有圍繞著自己的情緒一一抑壓下來,盡量把情緒指數壓低:快樂時,常提醒自己別太得意忘形;感到憤怒時,為對方想著不同的理由,把怒火「淡化」;再哀傷也別流下一滴淚,別給人看到自己軟弱的一面。漸漸地,對各種情緒的分界越來越含糊,快樂時不會笑;憤怒時不會表態。情況像人的消化系統一般,「有入冇出」,只是不停地把它屯積在身體內,「谷住谷住」,有礙健康。
我不知道怎樣才能「順暢」地把情緒發洩出來,只怕有一天,我已不懂如何分辨何為快樂,何為憤怒。原來,情緒過分冷靜,未必是一件好事,能當一名性情中人,至少,相對來說,心理上是健康一點,沒有「便秘」的問題。
或許,我要開始尋找一道適合自己的「情緒瀉藥」或藥方,把鬱在體內的情緒盡情地發洩出來。
在好友面前就可以盡情放縱,把平日的盔甲脫下,讓情緒得以抒發,不要把自己屈得太辛苦啊!
回覆刪除我都覺得你咁諗的話,好需要搵個情緒出口,否則會好多「宿便」:P
回覆刪除開唔開心都笑?我就唔會囉~你估我賣笑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