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也講求平衡,包括友情在內。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當然希望「質」與「量」同時兼得。然而,人總不能這樣貪心,要在「質」與「量」之間作取捨。它們彷似在一個天砰上,過分側重在某一方,只會變成失衡。要是能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的話,就是最好了。
曾聽說一則小事:
話說,甲參與乙之婚禮,婚禮的某些細節,深深感動在場的賓客,包括甲在內。然而,除了感動外,甲對這婚禮還有另一評語:奇怪。甲提及的「奇怪」,是對於乙的朋友列,感到奇怪。甲覺得乙所邀請之賓客,朋友「類別」不多,且較單一:學生時期的同窗書友不多、共事的同事不多,相反,大部分被邀出席的,多是乙在教會內的朋友。甲覺得乙為人平易近人,理應相識滿天下,卻對於被邀請的同事及同學屬於小眾而感到嘖嘖稱奇。
在我而言,這有什麼奇怪可言?
易地而處,我不是跟乙很相似嗎(唯一分別,就是乙已婚吧?)?跟乙相比,我的生活圈子比乙更小、更狹窄,情況不是更糟嗎?要算奇怪,我該是名列榜首吧?朋友多,可以是受歡迎程度的指標,然而,朋友少的話,卻不代表那人古怪有問題。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在為自己的「奇怪」而找藉口,但確實,朋友是自然而來,倒不成以刀槍勉強他人、硬要對方當自己的朋友吧?
朋友不分類別,只要能溝通甚至推心置腹的話,朋友是從什麼途徑認識,又有何關係?兩人從相遇到相識,繼而成為朋友,需要很大的緣分。人夾人緣,我欣賞你的優點,你包容我的缺點,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的友情。要是欠缺那種火花或機緣、以及彼此欣賞和包容,即使兩人面對面,也只會相對無言,「話不投機半句多」,沒有交流,怎能把這「友誼之花」發展開去?
朋友多寡,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跟朋友能否交流及溝通。要是只看「量」的話,只要豁出去,要得到一千幾百個「朋友」又有何難度?要認識「酒肉朋友」更是易如反掌,一班朋友,一起嘻嘻哈哈過一天,多麼高興啊!然而,只要「朋友」一散開,從熱鬧變回寂靜,更顯得落寞。吃喝玩樂的朋友再多,而能深交訴心事的,卻寥寥無幾,心靈上的寂寥,又有誰來安慰?要是重「質」的話,那怕只是三數個知己,心靈上卻是比任何人也富足。
偶爾,心中也有一刻因自己朋友不多而覺得古怪、「與別不同」。是不是自己性格有缺憾、難以相處而認識不到朋友?哪一項缺點是阻礙擴展友誼的致命傷?
總覺得,友情,從來都是雙向而非單向,只有一方努力地建立友誼的階梯,對方卻毫不領情的話,這份友誼,終有一天會枯萎凋謝。
以花來比喻友誼,最貼切不過,只因它們同樣需要配合天時、地利及人和,才能展開一段友誼。
時間對了,人物卻選錯,怎能成為朋友?
人物對了,地點卻錯了,產生誤會,怎能交流?
要是以朋友的數量來評定一個人是否有問題的話,我註定是一個奇怪的人。不論數目多寡,要是能在朋友需要幫忙時「提供」耳朵來聆聽、伸出援手來協助的話,這就是真正的朋友。
其實我都覺得,佢要請咩人,邊D係佢朋友,當事人最清楚,佢咁質疑佢朋友請「朋友」的準則,我反而覺得佢先係怪。
回覆刪除同意An仔所然,主人家必定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去請客,作為朋友不應該、更沒有質疑的理由啊!
回覆刪除I agree with you. We all have different friends in our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For sure we can all invite our primary school/high school/college friends to important date like this, but if we never keep the communication for all those years, then friendship change from friends to acquaintances.
回覆刪除我都覺得一d都唔奇喎~!
回覆刪除朋友,幾年唔見,都唔會好意思一開口就用紅色炸彈炸人啩!(當然我都遇過呢d人)
所以成日見面,又互知近況的教友就會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