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娛樂媒介少,電視便成了大部份人的娛樂節目。然而,隨著生活的進步,娛樂,再不局限於電視「框框」。以前的人,會為了收看一個電視劇大結局而趕快回家,現在嘛?即使錯過了「正場」,不會當作是什麼一回事。要是真的想「節目重溫」,上網一click,要重看、fast forward甚至停看,悉隨尊便。會安在家中收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但這並不代表電視劇對大眾沒有影響力。
很多時候,人們也說,電視劇的主要對象是家庭主婦,「大路」的劇情,最好不需要思考,什麼家族爭產、愛情小品等等最受歡迎。不是嗎?勞累了一整天,回到家中,最好是躺在沙發上,輕輕鬆鬆又一晚,何必要這樣沉重,回到家還要絞盡腦汁、不讓腦袋休息輕鬆一會?
每位觀眾也各有喜惡,你喜歡的,並不代表我不討厭。有人會越罵越看,有人會越看越罵,甚至索性轉台不看。《天與地》裡Dr. Dylan的一句「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熱爆全城,不論你同意與否,這句話的確引來不少迴響。無論你是否有看這劇集、是否喜歡這與別不同的拍攝手法,總而言之,它就是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一個討論話題。
觀眾邊看邊罵,說流水作業的電視劇了無新意、舊瓶新酒。這套劇集打破一般「慣例」,破格以新穎手法來表達故事訊息,卻被評為「踩界」;觀眾看不明當中的情節(或隱喻),便說是劇本難以明白。的確,在當初,時空的交錯令人滿腦子問號,一切也只怪我們習慣了「看首尾兩集猜劇情」,縱使錯過了某些場口也不是問題。但這樣的看電視模式並不適用於這劇,只要乖乖地「坐定定」的話,習慣了其手法及節奏後,自會漸漸明白當中想表達的訊息是什麼。
創作,是講求新意、求變及突破,要是只在既定的框架內兜兜轉轉,活在comfort zone內,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是可行、什麼是不可行。創新,可以很危險,一不小心,便會「過界」、「玩出火」,後果可以很嚴重,要百分百拿捏到觀眾的口味,跟賭一鋪沒兩樣。《天與地》的創新手法,好壞參半,贏了口碑卻輸了收視,對製作單位而言,是成功還是失敗?不敢嘗試,便註定失敗,但敢於嘗試,還有一半機會會成功。這齣劇,並不是成功在口碑,也不失敗於低收視,而是這齣劇,令想罵的人可罵個夠、想讚的人可讚到底,這一切也是由於我們身處一個言論自由的地方──香港。
我們可以自由地嬉笑怒罵,對身邊的事暢所欲言,一切看似理所當然。有沒有想過,某些地方,簡單如看一齣電視劇也不行?劇集被禁播,看似是理據充分(或是連理由也沒提供?),觀眾連批評的機會也沒有。一岸之隔,已是顯出天與地的分別。
人就是這樣奇怪,越禁得厲害,越禁不了當中的好奇心,越要找方法「翻牆」去拆解當中的明喻隱喻。明明只是一齣過了兩星期便被人淡忘的劇集,卻因要找出這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背後的「真正」原因,令本來沒什麼興趣的人「加入」收看行列,這是否「因禍得福」?
在生活上有選擇而不是事事被挾制,原是一種福氣。這邊廂,我們在咬牙切齒地肆意批評,同時,在某個角落裡,有些人連吭半句聲的權利也沒有,這就是天與地的分別。
在這裏能够暢所欲言,實在是港人之福,理當珍惜!
回覆刪除呵呵,这里就像一扇窗户,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回覆刪除其實我一直都覺得香港比起其他地方已經好自由,真係應該珍惜!~
回覆刪除感恩之餘,也要明白我們的言論空間正被不斷收窄,連自己講野前有時都會多左顧慮。珍惜之餘,還要識得反抗,say no.
回覆刪除是的, 一直都覺得香港人算好幸福, 香港真係一個好好的地方呢
回覆刪除我好耐冇睇電視劇
回覆刪除